【香港冷知識】創新的轉體式橋樑裝嵌

香港本土 歷史與由來

在人口密集的香港,天橋成為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究竟這個天橋之都是如何演變出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香港本土的歷史。

天橋的主要目的是將行人和車輛分層隔開、改善道路安全和調節交通流量。香港第一條跨越車道的行人天橋位於禮頓道,發展至今已有近千條行人天橋(港島238條,九龍204條,新界555條)。

60年代初經濟起飛和人口急增,香港開始發展行人天橋,批准私人發展商建造和管理天橋。當時有些行人天橋仍以木材興建,以致維修和管理費用高昂。

隨著城市發展,行人天橋成為了商場之間連繫的通道,以及連接居住點和活動點的橋樑。新建的行人天橋一般都設有上蓋,讓將軍澳、荃灣、沙田等新市鎮居民生活變得「離地」,免受日曬雨淋之苦。

建造天橋的過程相信大家都會見過,往往建造需時,落成仍受施工時間和不同限制影響。

科技進步,建橋亦出現了一個新方法。整個施工方案靈感取材於街市常見的天秤。位於元朗站上蓋正在施工的The YOHO Hub,將建設一條室內行人天橋和一條行車兼行人天橋。

兩條天橋橫跨屯馬線和輕鐵路軌,附近道路亦非常狹窄及繁忙,令施工充滿挑戰。這次工程採用了嶄新的「轉體式橋樑裝嵌施工方案」,是香港首次有大型天橋項目採用此方案。

「轉體式橋樑裝嵌施工方案」,是在天橋預定位置旁搭建轉盤及轉動系統,連接已搭建的完整橋身結構,然後在短時間內將橋身結構平面180度吊運至預定位置,跟對岸的接收臨時鋼結構用垂直鋼纜後,再緩緩地降下橋身直至穩固在預先安裝到位的永久支座上。

轉體式橋樑裝嵌較高空拼裝方式,大大縮減路軌上方施工時間,整個工期節省近6成時間,大大減少施工時間對附近居民和封路對交通的影響。

科技加上創新的想法,令香港工程技術有更好的發展,克服未來的工程限制。即使是羅馬也可以快速建成。
 

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