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關於人血饅頭的故事

文學

人血饅頭一詞也許你有聽過,但你知道背後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嗎?

《藥》是由中國文學家魯迅所寫的現代短篇小說,發表於1919年4月25日的《新青年》第6卷5號,其後收入短篇小說《吶喊》中。文章以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故事作背景,她的死也是促成辛亥革命的原因之一。

整篇文章以明暗雙線講述了當時民眾的愚昧,以及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正線描寫了「華老栓」的無知迷信,為了生病的兒子積蓄買 #人血饅頭;暗線描寫了「夏瑜」為革命犧牲,希望成為社會的藥去喚醒民眾,他的血卻反而成為了「人血饅頭」。

最後明暗雙線融合,借夏瑜被殺及華老栓的無知,諷刺當時國人的愚昧,迷信人血饅頭可以治病,並不了解革命的意義。

不少學者認為,文章帶有很深的寓意。華老栓中的「栓」有塞子的意思,腦子被封建思想禁錮;夏瑜即「秋瑾」,為「華」、「夏」民眾奮鬥。而文章標題的「藥」除了指「人血饅頭」,即治癒癆病的藥;也有「社會的藥」的意思,即革命者的犧牲和的悲哀。

「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塚。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裏祝壽時候的饅頭。」可是這種藥卻沒能醫治華老栓的兒子,夏瑜也不被理解。反諷群眾愚昧麻木,是華夏民族的絕望,而夏瑜也象徵著華夏民族的希望。治療社會,喚醒民眾才是良藥。
 

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