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穿了】滿足住屋需求便要犧牲環境

所有說穿了

截至2017年年底數字,香港人口已經達至7,413,100,家庭數目為2,574,700。雖然香港永久性房屋數目高達2,745,000,但由於貧富懸殊﹑高地價及供應量不足問題,令市民難以負擔,亦令住屋問題成為香港市民面對的其中一個難題。

為解決這個難題,香港政府在2018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的計劃,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以希望舒緩問題。然而,人工島計劃少不免影響生物﹑水流和水質,對環境造成破壞。就以上計劃,Beginneros 早前就香港土地發展與環境間的取捨鼓勵網民發表意見,支持者和反對者的立場以下列論點為主:

立場支持者: 
- 住屋需求急切,人類需要更為重要,面對人口不斷增長,環境保育亦需讓步。
- 填海造地與發展郊野公園能提供大量土地,有利香港長遠發展,因而在所不惜。
- 填海﹑發展郊野公園等方式能避免遇到收地時與持份者的衝突,較有效率。
- 收回農地﹑鄉郊土地更容易與市區接軌,而且成本相對較低

立場反對者: 
- 應從問題根源著手,減低每日單程證人數150人及控制人口增長
- 海洋生態、郊野公園有珍貴的生態價值,不應被破壞,而且填海過程亦會造成空氣、水質、噪音污染等問題,影響深遠
- 一旦為解決公屋土地需求而入侵郊野公園便沒有回頭路,幾乎不可能再增加郊野公園用地
- 環境保育亦是長遠發展的其中一個考慮因素,有責任將良好的環境留給下一代
- 土地發展過程需時10 年或以上,投入大量金錢後市民得益成疑,就如過往西九龍填海區般豪宅林立,令市民失去信心

對於你來說,又有那種取態呢?
---------------------------------------
有關 《說穿了》系列:
社會上有不同持分者,所以一定有不同立場,透過了解不同觀點,有助更全面了解議題,從而互相啟發,集思廣益,成為一個有思考而非人云亦云的公民。

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