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冷知識】失去社交的「絕望之井」實驗

哲學與心理學 社會科學

在疫情下,你試過單獨隔離14天嗎?感覺如何,很難受吧?如果隔離更久的話,你會變成怎樣?絕望之井的實驗也許能夠告訴你。

1970年代,美國比較心理學家哈里·哈洛(Harry F. Harlow)設計了一項名為絕望之井的實驗,希望透過實驗製作抑鬱症動物模型,研究抑鬱症和抗抑鬱藥作用。

在實驗中,在絕望之井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製作了多個被鋼壁包圍的籠子,透過單向玻璃觀察行為。

剛出生的猴子分別被放置在絕望之井30天﹑6個月和1年,社交隔絕一段時間後,再將牠們放回正常的猴群生活。

隔離30天的猴子返回猴群,牠們的行為極不正常,與其他猴子格格不入;

被隔離了一年的猴子在猴群中幾乎沒有任何行為,從不探索﹑玩樂,或發生性關係,也成為了被欺負的對象,其中兩隻更拒絕進食,餓死在猴群中。

研究人員更希望測試這群猴子的育兒技能,但由於猴子在隔離後對性行為不感興趣,研究員設計了「強姦架」,將雌性猴子以正常的交配姿勢綁在架上,讓其他雄性猴子與她們發生性行為。

生孕後,這些母親大多無視後代,有些更會虐待子女,例如有母親將嬰兒的臉壓在地板上,嚼他們的腳和手指,亦有母親壓傷嬰兒的頭,不知不覺下成為了邪惡的養育者。

實驗想研究抑鬱症的孤獨﹑無助和絕望感所展示出來的特徵。

然而,科學和學術界紛紛譴責實驗,認為團隊無權借學術名義,摧毀和折磨其他社會生物。相信大家看完之後,或多或少也有憤怒的感覺。

儘管無法改變實驗的歷史,但我們現實中也許都有機會遇到正住在「絕望之井」猴子,如果我們能提供關心和陪伴,也許能讓他們更容易走出困境吧!

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