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甚麼是游擊戰?

歷史與由來

伏擊、突襲、毀壞、發動小型戰爭等,都是游擊戰的常用技巧。由於這些做法在應付機動性較低的傳統組織時效用較大,故往往令規模較大武裝組織難以應付。#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北越擊敗美軍 等,都是遊擊戰的一些成功例子。那究竟甚麼是「打遊擊」?

游擊戰一詞來自18世紀的西班牙語guerrilla,意為「小戰」。游擊戰出現是因為敵方過於強大或對己方造成太大損失,難以用正規戰抗衡,故弱方會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對抗。

這樣的戰略需要有民眾提供物資、情報,創造出有利條件。同時,隱蔽性主動出擊,遭遇敵人時則化整為零,達至拖延、誤導和消耗敵方,使敵方心理上極大壓力。

游擊隊最重要的是增加對方維持和佔領的成本,使對方最終無法忍受,進行過度反應而令人民慢慢支持。主要目的是改天戰鬥,擴大或保留自身部隊,而不是像常規部隊般佔領特定領土。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遊擊戰手法:

1. 破壞行動(Sabotage):
行動會導致敵方的重要設施受到破壞,包括設備、工廠、水壩、公共服務、倉庫等,由於破壞者的行動會產生法律後果,故會掩飾自己身份。

2. 突襲(Raid):
歷史悠久的軍事戰術,趁目標不注意或在無特別防範之處,綁架、俘獲或殺掉對方特定關鍵人物,使敵方人員認為不安全而離開,減低士氣。一般會選擇在夜間或晨昏時由小規模部隊行動,達到目標便可立刻收兵。

3. 埋伏(Ambush):
是另一種歷史悠久的戰術,如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誘殺其兄弟於宮城北門。做法是先建立躲藏點,並確保何處可佈署攻擊武力,及於突擊後退卻,派哨兵巡邏在攻擊點與退卻路線之間,並設下支援截斷敵人脫逃。

4. 突擊(Hit-and-Run):
指用短暫的突擊攻擊,在敵人作出有效反應前撤退,以避免與敵人全面接觸

古巴革命、國共內戰、越戰也是遊擊戰以弱勝強的例子,不過亦有不少失敗的戰例,例如希臘內戰、斯里蘭卡內戰和朝鮮人民游擊隊等,大家要多看歷史,以史為鑑。
 

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