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冷知識】天水圍是如何發展的

香港本土

天水圍 位於元朗西面,屬於后海灣天然內灣濕地系統的一部分,所以早期全都是濕地沼澤及淺水低地。亦因為這個緣故,後來吸引了當地村民漁民掘地築堤,開闢魚塘及養鴨場,慢慢建立起漁村及基圍漁塘,並以「天水圍」為名。所有天水圍的土地最初都由趙姓族人以「聯德公司」的名義擁有。到了1979年,當時由華潤集團、大寶地產、長江實業、會德豐及其他人士組成的巍城有限公司(Mightycity Limited)的全資附屬公司——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取得了天水圍的土地資產,並打算自行發展天水圍成為一個新形式的新市鎮。

一九八十年代初,因為香港人口的急劇增加,香港政府銳意發展新市鎮解決住屋問題。所以在1982年香港政府宣佈以近二十三億港元,向華潤及長實回購所有天水圍的農地。再以八億元代價,向天水圍公司批出其中38.8公頃土地,並由政府進行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到1992年落成了第一條公共屋邨天耀邨。在同一年,私人屋苑嘉湖山莊樂湖居亦正式入伙。輕鐵天水圍的路線則到1993年才通車。有趣的是根據當年的協議,天水圍計劃是發展成為十三萬人口的新市鎮,去到今天人口卻升至約三十萬人。

2004年「悲情城市」的名字被香港人廣泛討論,不少的電影、電視節目、新聞亦爭相報導。有人說歸根究底就是由於天水圍區內超過八成都是公共房屋,令低下階層過分集中,經濟、社會及子女成長等問題圍繞低收入家庭,令悲觀氛圍散播整個社區。再加上政府只顧安置居民的居住需要卻忽略了公共設施的建設,新市鎮天生的設計缺憾令區內就業機會不足等社區問題,加上低收入家庭及新移民的家庭問題,以致居民生活壓力爆煲,最終接連發生了很多家庭倫常慘劇。

幸運的是時至今日天水圍的社區問題已慢慢得到改善,悲情城市應該不會再出現吧!小編覺得住在天水圍除了每朝都要早起出門外,這區也有可愛的一面,你們喜愛這區嗎?

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