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冷知識】海鮮選擇指引

飲食 動物與昆蟲

「紅﹑黃﹑綠」你會想到甚麼?除了在馬路上會岀現,原來都和海鮮有關! WWF評估了香港較常食用的海鮮,製訂了WWF海鮮選擇指引:

a. 「紅色——避免」
這類海鮮來自不可持續發展的漁業,遭受過度捕撈而面臨生態危機,應盡量避免食用。

b. 「黃色——想清楚」
海鮮來自的漁業存在不利可持續發展的風險,適合偶爾食用。應以綠色為首選,其次再選黃色。

c. 「綠色——建議」
海鮮來自管理完善的漁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較小,可放心食用!

大家可以根據海鮮的品種、來源地及生產方法,而選購綠色及黃色類別的海鮮。
大家一起看看有甚麼例子! 

「紅色——避免」:


藍鰭吞拿魚/鰻魚
大部分魚苗難以在孵化場內生產,要依靠野外,大量捕捉令牠們數量因以急劇下降。 

波士頓龍蝦 
使用陷阱網具來捕捉龍蝦,繩子可能會誤捕到極度瀕危的北大西洋露脊鯨。 另外,波士頓龍蝦捕撈路徑與露脊鯨的路徑重疊,捕捉行動有機會導致北大西洋露脊鯨受傷甚至死亡。

沙巴龍躉
是一種由老虎斑和龍躉雜交而成的石斑魚。沙巴龍躉需要消耗大量飼料,一旦逃出養魚場,對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

石斑
石斑魚是雌雄同體,先會變成雌性再等到性成熟時才轉變成雄性,但由於性成熟期較長,需要較長的時間才會轉變成雄性。如果在同時間捕撈大量石斑魚,這有機會可能只剩下一種性別,令石斑魚難以繁衍下一代。

「黃色——想清楚」:


冰島/挪威三文魚/中國黃花魚
使用浮式網箱養殖會令魚類廢物、未被進食的飼料和抗生素都流入海洋,並積聚在沉積物中。此外,養殖期間會定期使用化學藥品,會影響環境。

日本油甘魚
圍網捕撈容易誤捕瀕危、受到威脅及受保護(ETP)物種及幼魚,對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

「綠色——建議」:


阿拉斯加三文魚
使用拖釣,誤捕率很低,環境造成的影響較小。

日本池魚
由於水面捕撈技術不會破壞底床棲息地,因此漁業不會造成重大的負面生態系統變化。

不論是野外捕撈還是養殖的海鮮,原來都有機會損害海洋生態系統。不應單單因為數量多少而去決定食邊一種海鮮,而是應透過了解牠們的捕捉方法、產地、現況去選擇對環境傷害較輕微的。下次大家食海鮮之前不妨參考一下海鮮選擇指引。

Link: https://bit.ly/WWFHKSeafoodGuide

Sponsor by: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