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

世界文化 歷史與由來

近日香港一連串的抗爭活動,令很多人回想起2013年烏克蘭的親歐盟示威運動,該場被喻為「烏克蘭自由之戰」的活動究竟怎麼一回事?與現時香港的情況又有何相似之處?那就花幾分鐘的時間了解一下吧。

2014年2月22日,烏克蘭國會宣布將遵照以下三項烏克蘭全國人民的意願:
1. 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以違憲方法辭職
2. 將提早於5月25日舉行總統大選
3. 以上決議將在正式表決後生效

不過在達成以上的意願前,烏克蘭人民其中經歷了艱難的時刻。

 

背景


烏克蘭位於東歐,是歐洲面積第二大的國家,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獨立成國,此後國家的勢力可分為親俄及親西方兩個主要派系。2010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在總統大選中勝出,取代上任一親西方的總統尤申科,成為新一任的烏克蘭總統。

烏克蘭的經濟在蘇聯解體後經常受國內政治局勢影響,東部地區以重工業為主,依據俄羅斯市場;西面地區以農業為主,依賴歐盟市場。年輕人傾向支持加入歐盟,而年長的一群則傾向加入白俄羅斯、哈薩克和俄羅斯的關稅聯盟。

自2008年起,歐盟和烏克蘭之間已經開始「聯繫國協定」談判,聯繫國協定是歐盟和非歐盟國家之間的協議,意在建立一個全方面的框架,並視協定對象國將來會成為歐盟的一份子,意味烏克蘭將來會加入歐盟。2013年2月25日,歐盟和烏克蘭宣布會在11月正式簽署協議,國家民眾對事件熱切期待,認為協議有助改善烏克蘭經濟。

 

序幕:2013年11月

政府延緩與歐盟簽訂協議引發示威

在俄羅斯的壓力下,烏克蘭政府在21日宣布,因無法通過法案以滿足歐盟要求,於是延緩與歐盟簽訂聯繫國協定。當天晚上,有超過1000名不滿此項宣布的人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集會。

直到22日,參與人數持續增加,防暴警察在基輔的獨立廣場展開部署,基輔法院裁定不得在廣場上豎立帳篷。24日示威人數更增至10萬人,全國多處地方發起集會。

政府付費給支持政府人士

24日另一邊,烏克蘭親俄政黨地區黨舉辦支持政府集會,並支付每位出席者100格里夫納 (約30港元),組織聲稱有1萬人出席支持政府集會,兩批集會者發生衝突,警方與親歐派示威者展開衝突,並對他們施放催淚彈和使用警棍。

示威行動升級

在25至28日期間,前總理季莫申科開始絕食以向政府施壓,全部大學宣布停課,有部分大學的校長發聲明禁止學生參與政治活動,有部分則親自帶領學生到示威活動現場支持示威者。

政府無視示威堅持不簽訂協議

在11月29日,烏克蘭正式選擇不簽訂協議,引發更多人到獨立廣場集會 (約8000人)。同日,地區黨再次舉行支持政府集會,主辦方更安排170輛巴士接載政府支持者參與活動,部分出席者更宣稱可以帶取50格里夫納 (約15港元) 的報酬。

當晚,集會組織者發表了第一次宣言:
1.組建協調委員會,與歐洲社區進行溝通。
2.因議會和內閣無法為國家實施地緣政治戰略發展,呼籲亞努科維奇辭職。
3.要求停止對學生,民運人士和反對派領導人進行政治鎮壓

如訴求不獲回應,示威者將會於翌日中午12時於獨立廣場中宣布他們的進一步行動。

政府武力清場

在宣言過後,政府派了10,000名警察﹑超過4,000名防暴警察包圍獨立廣場,準備進行第一次清場。消息傳開後,烏克蘭總檢察長發表了一份簡短聲明,表示不會驅散和平示威者。

但在11月30日清晨,烏克蘭內務部的別爾庫特部隊進入獨立廣場,一方面切斷示威者的手機信號,另一方面使用警棍、閃光彈及催淚彈驅逐示威者,當晚現場約有1000人,主要以學生為主。

不少記者被警察攻擊,亦有示威者遭毆打和失蹤,令他們走到附近的聖米迦勒廣場暫避,多位反對派政治家和國家大使走到聖米迦勒廣場協助示威者。當晚超過30人被捕,近80人受傷,傷者包括警察﹑記者﹑外國人和學生。

警方在事後發表聲明,指別爾庫特部隊的武力是由於示威者向警察扔垃圾、玻璃、水壺和著火的物件等反抗行為而造成,但其後基輔警察局長表示因下令行動後感到後悔,宣布請辭。部分政府幕僚提出請辭,以示對政府所採取的措施不滿。

同日,烏克蘭三個反對黨:全烏克蘭祖國聯盟、烏克蘭民主改革聯盟﹑斯沃博達黨,組建了一個「全國反抗大本營」,開始組織烏克蘭全國罷工。

 

和平示威時期:2013年12月


示威者重回獨立廣場

在被清場後的12月1日,示威者重新返回被封鎖的獨立廣場,並將重建的市政人員及駐守警察驅趕,更成功衝入基輔市政廳,高舉烏克蘭國旗。在突擊總統辦公廳時,示威者與警察發生衝突,示威者更一度嘗試用拖拉機突破警方封鎖線,造成過百名警員受傷,最後無法進入總統辦公廳。

政府繼續用錢收買支持者

在2日,烏克蘭國會獨立和自治委員會向政府發起不信任投票,卻無法獲得足夠票數失敗。同日,親俄組織舉辦支持政府集會,但因人數不估而取消。於是在3日,親俄組織再次舉辦支持政府集會,約有1,000人參加,出席者更宣稱可以帶取200格里夫納 (約60港元) 的報酬。當時仍有數萬名示威者在獨立廣場集會。

到4至6日,親俄組織再次舉辦支持政府集會,約有15,000人參加,出席者更宣稱可以帶取300格里夫納 (約90港元) 的報酬。

獨立廣場附近發現屍體

在6日,有一具男性老人的屍體在獨立廣場附近被發現,屍體附近有多灘血漬,屍體頭部有傷口。警方調查後,指老人死於自然。

政府與俄羅斯簽署多條協議引發遊行

在6日的另一邊,亞努科維奇與普京在俄羅斯舉行了一場特別會議,並簽署了一系列有關太空、飛機製造、工程、財政援助和信貸的協議,並透過將會在12月17日簽署文件,當中包括解天然氣出口的價格,引起反對派強烈不滿。

於是在8日,反對派發起100萬人上街遊行,遊行完結後,反對派指遊行人數符合預期,但政府的官方數字指遊行超過10萬人,與反對派的數字大有出入。當日,部分示威者將象徵共產主義的基輔列寧雕像移除。在移除的過程中,警方沒有阻止示威者的行為,但之後以刑事案件立案,引起眾多市民不滿,認為警方是故意採取消極的做法。

政府安排武裝分子襲擊反對派

在12月9日,別爾庫特部隊聯同特種部隊占領了基輔市區多條道路和建築,準備再次清場。當時市內流言四起,使市內氣氛緊張。

同日,反對黨全烏克蘭祖國聯盟的總部被一群持槍蒙面武裝分子襲擊,起初政府並不承認這班人是警察人員,後來經媒體不段查証後,終發現這群人是由政府安排,最後烏克蘭內務部承認,在獲得法院搜集令後,曾經派警察搜查總部。

政府稱會和平解決問題

在10日,總統與三名前總統召開圓桌會議,希望討論一連串問題,邀請反對派出席,反對派沒有出席。

然後在11日,數千警察開始向獨立廣場進發,並清除了附近的障礙物,與示威者產生零散衝突,並扣留了數十人。當日,總統亞努科維奇、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和美國助理國務卿進行回面,並承諾在24小時內解決境內問題。

會後,亞努科維奇公開邀請所有任何政治團體、神父和公眾的代表來進行全國範圍內的對話,並聲承諾。不會對任何合法的和平集會使用武力。但反對派指,只有示威者的要求得到實現,才會展開對話,並指警方早前的行動已堵上了通往妥協的道路。

及後的12日,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向俄羅斯聯邦安全局請教如何驅散抗議者,得出的結果是使用催淚彈及胡椒噴霧等可以弱化示威者身體的武器。

在13日,總統亞努科維奇與三個反對黨黨魁﹑政府、國會、宗教﹑民間組織的代表召開了圓桌會議。國營電視台沒有直播該會議,只有兩家電視台直播,同時,在反對派發言時候,直播信號被切斷,其後更發現學生代表是親俄組織「地區黨」的青年黨黨員。

政府繼續與俄簽署協議

在12月17日,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會面,並簽署日俄烏行動計劃。反對派大為不滿,並開始進行封鎖國會的行動,獨立廣場上則仍有大約5萬人持續抗議。

反對派被襲擊槍殺

在18日,專門報導警察腐敗的烏克蘭非政府人權組織Road Control成員被槍殺,在襲擊前更被要求追問其組織其他成員在獲得美國政治庇護後的下落。

而在22日,活動踏入第五個星期,基輔再次舉行集會,約有10萬人出席。當天集會人士宣布組織Maidan People's Union,推動烏克蘭制定新憲法,罷免腐敗的法官和官員,以成立一個新的烏克蘭政府為目標。

直到24至25日,多名民運人士﹑記者及反對派成員遭到不名人士毆打,反對黨指責當局支持襲擊事件,而地區黨則指襲擊是民眾自發,並指責反對派煽動社會。因此,民眾在12月29日為暴力事件上街遊行。

 

動亂時期:2014年1月


反對派持續地示威

在1月1日,15,000人在基輔舉行了火炬之光遊行。在1月3日期間,烏克蘭一名自由派議員及其律師在被警方調查後,在警署門外遭到毒打。直到12日,示威者再次舉行抗議活動,約有50,000人參與,和平示威持續。

政府通過法例禁止抗議

不過,在1月15日,法院再次在基輔禁止抗議和公眾集會,內務部在網站發公告指警方和平解決對抗和衝突的方法是徒勞的,大批穿戴全身防護裝備、盾牌和警棍的警察集結。反對派開始製造投石機﹑鎧甲等具中世紀色彩的武器與警方對抗,並搶去部分警方裝備,持續近兩個月的和平集會慢慢演變成暴力示威。

在16日,親俄的地區黨、烏克蘭共產黨等議員在國會通過反抗議法,當中的內容的苛刻,例如禁止五輛以上車隊集結、將外國政府或基金會資助定性為外國勢力、社交媒體的說話可構成誹謗並監禁2年、誹謗政府官員會被監禁1年。議案更加以舉手而非電子投票形式通過,部分內容更多數秒中完成,使當日被稱為烏克蘭的「黑色星期四」。

警民衝突開始

也因為此議案的通過,在19日,基輔市中心聚集了20萬人,進行了第9次示威。抗議者佩戴著安全帽和防毒面具以避過政府法案的審查,反對派議員在示威中宣布成立一個新的替代議會,不少前軍隊人員在示威中呼籲軍方和警察效忠烏克蘭人民,數千人遊行到議會遊行,並升級成警民衝突。

而在21日,警方與示威者再次發生衝突,有一名示威者懷疑被別爾庫特部隊追趕時,從高處墮下身亡。在22日,別爾庫特部隊更開槍撃斃多名示威者,部分社運人士更在醫院被神秘人士綁架,更有被綁架社運人士的屍體被發現在森林中。政府更宣布會加大力度制止騷亂和抗議活動,例如封鎖道路﹑更在攝氏-10度下使用水砲攻擊示威者。儘管如此,仍有超過50,000名示威人士進行抗爭。

同時,總統向多名別爾庫特部隊及軍隊成員派發獎章,企圖收買人心。反對派向政府提出24小時的通碟,指如果要求沒有被滿足,將會對政府發起攻擊。

在23日時,20多名手持警棍的男子衝入基輔電視台大肆破壞,當晚更有數千名親俄市民包圍美國駐基輔大使館。另外,警方突襲紅十字會,全國電視無法進行廣播,互聯網及社交媒體亦無法使用。

而在26日,烏克蘭能源和煤炭工業部部長下令國內所有核設施進入特別保護狀態,以免受到暴徒的攻擊。同月的27日,國防部宣布對軍隊加薪,並秘密通過協議增加軍隊數目,撥出更多資金購買武器,並計畫關閉基輔30多條街道,準備宣布戒嚴令。

在28日,烏克蘭總理阿扎羅夫辭職,希望自己的辭職可促使各方解決衝突,辭職後數小時,阿扎羅夫逃離烏克蘭前往奧地利。1月30日,總統亞努科維奇因為呼吸系統疾病和高燒而休假。

而在1月31日,烏克蘭國家警察局局長要求使用便攜式火箭筒 RPO-A對抗抗議者以恢復秩序。

 

結局與後續:事件2014年2月


衝突持續

在2月2日,市民再次舉行集會,有5萬人參加。

而在3日,因呼吸系統疾病和高燒而休假的總統亞努科維奇結束休假,並表示國家不會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或使用部隊或其他武力清除基輔的公民。到4日,美國副總統喬拜登在電話中敦促亞努科維奇總統接受國際支持,以解決政治危機,罷免防暴警察、釋放被拘留者﹑起訴攻擊記者和示威者的人。

不過在6日,有俄語口音的男子在烏克蘭的工會大樓放置炸彈,造成2名人士受傷,包括一名16歲的兒童失明,企圖擾亂和平。同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身邊的高級顧問遣責美國干涉烏克蘭內政,並指當出現衝突局勢時,俄羅斯有義務對烏克蘭進行干預。

在9日,反對派領導人宣佈在全國各地組建自衛隊,呼籲人們抓住棒球棒和頭盔來保護抗議活動。

在14日,烏克蘭當局宣布釋放被羈押的234名抗議人士,總統亞努科維奇呼籲反對派讓步並離開市政廳。民眾堅持留守,並繼續要求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

可是在15日,有身穿俄國軍服後換裝的人,以「Kievans for a Clean City」作為口號,帶上警棍、使用催淚彈及扔鞭炮,與示威者發生衝突,及後警方指活動是民間自發,與他們無關。

在18日,警方再次嘗試在基輔一帶清場,警民互擲使用閃光彈﹑汽油彈清場,使現場變成一片火海。6名警察在首都基輔的衝突中死於槍傷,這是3個月來反政府示威最血腥的一天,使死亡人數增至14人,另有160名警察受傷,其中35人傷勢嚴重。

而在20日,烏克蘭西部親歐盟重鎮利維夫州,在駐守當地的安全部隊向示威群眾投降後宣布獨立,脫離亞努科維奇政府,由利維夫州議會執行委員會接管該州。同日,位於東部俄語區的克里米亞議會議長表示,一旦基輔政權出現更替,將會考慮脫離烏克蘭,並併入俄羅斯,使烏克蘭陷入東西分裂危機。

亞努科維奇被罷免

不過到21日,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與反對派簽署初步協議,承諾會於10天內組建一個聯合政府,並在今年12月進行總統大選。

在22日,亞努科維奇於凌晨時間逃離首都基輔,於是被議會罷免職務,議會同時封鎖邊境防止亞努科維奇潛逃,並宣布提前於該年5月25日舉行總統大選,遭監禁7年的前總理季莫申科亦獲議會特赦。

雖然在23日,亞努科維奇於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強調不會辭職,並以政變形容事件,質疑議會決定,但反對派民眾佔據總統官邸及政府大樓。而終於在24日,被罷免的總統亞努科維奇被警方通緝。

到2月28日,俄羅斯的黑海艦隊裝甲部隊進入克里米亞。

在3月1日,親俄羅斯的克里米亞新總理謝爾蓋.阿克肖諾夫更向俄羅斯求助,請求普京幫助維護和平。

結果

同月的11日,克里米亞議會發起投票,81位出席議員中,有78人投下贊成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獨立,烏克蘭政府並不承認結果。

到16日,克里米亞歸起發公投是否從烏克蘭獨立,並且加入俄羅斯聯邦,結果以97%贊成的得票率獲得通過,英﹑美﹑法等多個西方國家及烏克蘭臨時政府拒絕承認公投結果,而俄羅斯聯邦政府則拒絕承認烏克蘭臨時政府。

在18日時,俄羅斯與克里米亞草擬加入草案。而在21日,克里米亞正式入俄

在93日的示威運動中,共造成125人死亡,65人失蹤,1890人受傷,亦造成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的問題,但人民成功爭取解散並重新選舉政府,永久解散烏克蘭內務部的特種警察部隊的「別爾庫特部隊」,並與歐盟簽署協議,希望在2024年加入歐盟,達致人民發起運動的訴求。⠀



你可能感興趣:

April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2025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2049
2050
SunMonTueWedThuFriSat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
April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2025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2049
2050
SunMonTueWedThuFriSat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