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冷知識】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

醫藥健康

有沒有人多累也好,總是習慣了很晚才睡?一直也是凌晨時份特別精神,天亮才想睡?那麼可能是因為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了。

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 (Delayed sleep phase disorder) 是1981年由美國紐約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的Elliot D. Weitzman醫生和其他醫學人士提出,是一種慢性睡眠障礙。患者的 #晝夜規律 (又或者叫 #生理時鐘 ) 與社會其他人不同,晚睡晚起。

不過這並不代表是 #失眠,雖然睡眠時間失調,但他們每天入睡的時間差不多,睡眠的總時間亦與其他人相約,而且睡眠品質大多正常,只是他們睡眠時間比一般人後移,而且情況維持超過一個月。

根據國際睡眠障礙分類的標準,只要與社會一般的入睡時間相差2小時就屬於輕度;相差3小時為中度;相差4小時就屬於嚴重。

Cleveland Clinic研究就指,每2000人就會有3人得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佔人口比例大約0.15%,男女患者比例平均。而這種情況亦較常出現在青少年上,青少年患病率就佔7至16%。

不要輕視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以為只是單單成為了「夜貓子」,嚴重時更有機會影響生活節奏和睡眠習慣,甚至可能影響白天的工作效率。

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