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和未加工的感覺 |探索粗獷主義建築】

香港本土

大家平日有沒有留意身邊的建築物,其實在我們周圍,總有一些建築給你一種原始和未加工的感覺,外表往往只有粗糙的混凝土和簡單的幾何形狀。尤其是一些舊建築,你可能會想這是哪個時代的獨特美學嗎?其實這是一種名為粗獷主義建築(Brutalism)的建築風格。

粗獷主義建築於1950年代在英國興起,並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間變得普及,而香港當時也出現不少粗獷主義建築。建築師有時會依靠多種混凝土混合處理,又或是在混凝土的建築飾面上設計不同的紋理,使建築呈粗獷樸素但又不死板的特色。
 
較著名的代表作有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北角堂、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築群或是聖士提反書院的建築群。當然粗獷的不只是這些建築,我們幾乎每天都穿梭在粗獷建築中。例如當你途經搭港鐵由彩虹站到九龍灣的時候,你可曾注意到一棟帶點粗獷元素、條紋混凝土外墻的塔形建築建築物?這個是九龍灣車廠北面控制塔,自1979年港鐵通車時便投入服務,雖然頂層的第一代車廠控制室已於二零零三年停用,但當時那裏曾是調度列車進出車廠的核心地方。控制塔的建築設計直白,功能至上,這也是當時粗獷主義建築主要特色。除了九龍灣車廠北面控制塔,許多早期的港鐵建築,如葵興港鐵站、葵芳到葵興路段中間的隔音屏等,都體現了樸素但又前衛的粗獷主義建築特色。

 
至於路面下的鐵路隧道又是否粗獷主義建築的一員呢?雖然它們確實給人粗獷、原始的感覺。但這種設計主要基於實用考量而並非美學考量追求。以東隧出口至鰂魚涌站的「球形石墨鐵隧道」為例,其隧道結構層選用了球形石墨鐵 (SGI)。相較於傳統混凝土,SGI有更好的耐磨性,更有效應對地質條件和施工環境的挑戰。而且,它的特性能夠提高鐵路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從而增強整體安全性。
 

這些上一代建築和設施的設計初衷,都是以實用為主,亦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需要。就算過去了幾十年,只要配合了定期的保養,它們依然屹立在我們的社區為市民繼續服務。

*九龍灣車廠北面控制塔攝影: @hkreminiscence

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