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冷知識】來跟亞里士多德學習分辨朋友

社會科學 哲學與心理學

「 人盡可友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
「甚麼是友誼?就是同一個靈魂,住在兩個身體裡。」
「 不幸顯示出誰不是真正朋友。」

作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之一,亞里斯多德對朋友有多番獨特的見解,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將友愛分成三種:

1. 利益友愛:
是指基於利益而結交的朋友,兩者不一定有共同興趣,也不是真正想相處,但會因為利益而保持友好關係。
兩人關係並不對等,但是因為這樣才能達到利益交換的目的,隨著年紀愈大,對利益愈執著,自然會有愈多這類朋友。
一旦某方利益得到滿足和發生變化,這種友愛就無法繼續維繫, 目的達到了,關係也就不需要。

2. 快樂友愛:
是指令人感到愉悅的友愛,雙方對大家沒有圖謀,關係不是為利益要存在,但一起的目的僅是為了產生快樂的時光。
隨著年輕大了,口味改變,這類酒肉朋友也會換上另一批人,關係並不長久。同時,年輕人對性的抵抗力較低,容易為追求性快感而跟人產生快樂友愛。

3. 德性友愛:
是指基於德性而連繫﹑互相欣賞和仰慕的友愛,也是最難得的,德性友愛讓雙方的生命得以昇華,也能長久維繫。
如果說利益和快樂友愛是為了自身利益出發,德性友愛的就是朋友本身。
不過,很難第一次遇見一個朋友,就會產生德性友愛,大家也許會被他的某個特質吸引,再經過長時間認識才他的德性,拉近彼此關係。

朋友不需要太多,知心的,一隻手數得完也可。

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