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冷知識】專門製作死亡面具杜莎夫人

人物傳記 歷史與由來

杜莎夫人蠟像館編佈各地,世界名人的面孔都紛紛進駐其中。

杜莎夫人生於法國,原名安娜·瑪麗亞·格勞舒茲(Anna Maria Grosholtz),她的父親在她六歲時因戰爭離世,故她自小便與母親相依為命。

瑪麗亞的母親在菲利普·科提烏斯(Philippe Curtius)家中擔任管家,科提烏斯除了是位醫生外,也是一名蠟雕藝術家,他最初製作蠟像,是為了能夠更清晰地講述解剖學。

在科提烏斯家中,瑪麗亞學懂了這名手藝,她的第一件蠟像作品,就是鼎鼎大名的法國作家伏爾泰(Voltaire)。

很快,瑪麗亞的手藝便吸引了法國貴族圈的注意,她更成為當時法國君主路易十六妹妹的藝術老師。

正當大家以為她事業會扶搖直上的時候,法國大革命出現讓她失去了一切,她與皇室的關係成為了她的致命傷,被送進了巴士底監獄,差點送上了斷頭台。

不過,瑪麗亞的巧手救了她一命,代價是她要為斷頭台的人製作死亡面具,以石膏或蠟將死者容貌保存下來。

當頭顱被斬,她便要將新鮮頭爐製作了死亡面具,當中包括她熟悉的皇室成員面孔,例如路易十六、王后瑪麗·安東妮等,以宣揚革命的成果。

1795年,她與土木工程師弗朗索瓦·圖索(François Tussaud)結婚,因而稱為杜莎夫人。

其後,拿破崙戰爭爆發,杜莎夫人帶著師傅科提烏斯留給她的蠟像遺作,到英國倫敦開設蠟像館,受到大眾歡迎,特別是一眾死亡面具所表達的氣息,呈現了法國大革命時血腥與恐怖。

1850年,杜莎夫人在家中過世,杜莎夫人蠟像館也一直不斷發展,成為了世界知名的景點。

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