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吉蒂姬諾維斯遇害案

歷史與由來 哲學與心理學

在緊急情況下,如果有其他人在場,一個人會出手幫忙的機會率會更低。

這種現象稱為旁觀者效應 (Bystander Effect),研究源於吉蒂·姬諾維斯遇害案。

吉蒂.姬諾維斯 (Kitty Genovese) 是一名28歲的女性,在一間酒吧工作。1964年3月13日,當她下班回家途經住所後面的小巷時,溫斯頓.莫斯利 (Winston Moseley) 跟蹤了她,並在她背後捅了兩刀。

這時,姬諾維斯大叫,附近的鄰居聽到了她的哭聲,只有少數人認出這是求救聲。其中一人大叫:「別碰那女孩!」,莫斯利立即上車逃跑,姬諾維斯慢慢走到住所後門,身受重傷。10分鐘後,莫斯利駕車回來了,這時姬諾維斯已在大樓後門失去了知覺。

莫斯利強姦了她,並再刺了她幾刀,之後從她身上偷走了49美元,再逃跑了。整個過程大約半小時。

第二次襲擊發生後不久,姬諾維斯的鄰居兼密友找到了她,一起等候救護車到達,但姬諾維斯在送醫途中死亡。

之後,莫斯利被捕,精神病學檢查表明,莫斯利是一名戀屍癖者,他承認謀殺和性侵犯另外兩名女性。

案件起初沒有太大關注,直至出現一篇以「38個看到謀殺的人沒有報警」為題的報導,引起社會討論為什麼沒有人伸出援手。38人中,有人認為尖叫太嘈,選擇打開收音機掩蓋聲音,即使報了警的人,也對警察說他不想捲入其中。

人們將姬諾維斯的故事,描繪成大城市生活冷酷無情的象徵,最後事件更被拍成電影《One Night》。

的確,城市的人們往往有一種距離和陌生感,我們現在看到姬諾維斯的事件會感到不忿,但如果你是現場的鄰居之一,你能確保自己會幫忙嗎?

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