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污染狀況的指標?石蠅

By 香港蟲誌 Insects Hong Kong | 2018-10-04 | 自然科學

「水是我 生命之源」

如果你是我的同齡層,楊采妮當年這首廣告名曲你應該有點印象。句子中的「我」其實適用於地球上所有生物,而對於水生昆蟲來說則更加貼切。

被稱為水生昆蟲,固然是因為牠們生命中一個或多個階段在淡水環境中度過。有些是半水生的,例如蜻蜓的幼蟲在水中生活,離開水面變為成蟲後不會返回水中(產卵時例外);有些則是一世都在水裏游弋,例如俗稱和味龍的龍蝨。留意絕大部分昆蟲都不適應鹹水環境,海洋中節肢動物的位置由其親戚甲殻類動物(蝦、蟹、龍蝦等)佔據了。

昆蟲綱下某些目是全民皆水生的,包括我偏好的蜻蜓和之前介紹過的蜉蝣;這兩類昆蟲比較原始,翅膀不能摺疊,被編為古翅類(Palaeoptera),其餘所有有翼昆蟲則為新翅類(Neoptera)。這裏談及、大眾較少接觸的石蠅,就是新翅類中較為原始的一員,也是全民皆水。

香港常見的石蠅,身軀多是黃黑相間

石蠅不是蠅,中文名稱只是由英文stonefly直譯而來。據稱加上stone一詞是因為牠們的幼蟲常在溪流的石上出沒,而fly一詞其實可泛指所有飛蟲,並不專指蠅類,兩者沒有甚麼親緣關係;石蠅生命史只經歷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與蠅完全不同。絕大部分石蠅幼蟲都是水生的,主要以水中植物碎屑、藻類或其他小昆蟲為食,變為成蟲前會爬出水面,在石上羽化;成年後在溪流附近植物上棲息,飛行能力屬有限公司。在香港,石蠅一般只會在郊外清澈山溪中遇到。全世界3500多種石蠅中,在本地溪流出沒的接近10種。

腹部末端兩條黃色尾鬚,可算是石蠅的嘜頭

分類上,石蠅被編作襀翅目 ,襀字解作衣服上摺疊並縫在一起的條紋,而其拉丁文名稱Plecoptera則源自希臘文πλέκειν(plekein,"braided",配上飾帶)+ πτέρυξ(pteron 翅膀,有留意蟲誌的朋友應知這詞綴老是常出現),這些詞語都是形容石蠅翅膀上複雜的翅脈。或者這已經是石蠅算比較有特色的一環,相較其他昆蟲來說,牠們身體的結構極為典型,由複眼到單眼到咀嚼式口器到長絲狀觸角到方型胸背板到六足等,都可以用普通來形容。

那牠們真的是這般面目模糊嗎?又不算是。不論幼蟲或成蟲,牠們的尾部都有一對長長的尾鬚。在進行溪流生態研究時,可憑此輕易將石蠅幼蟲與蜉蝣幼蟲(記得是甚麼樣子嗎?)區分出來。這些兩撇鬚小伙子極具潔癖,只喜歡在乾淨、氧氣充足的淡水生境生活,對污染極為敏感;亦因如此,牠們的種群密度成為其中一種水質污染狀況的指標。

水生的幼蟲會爬到溪流附近石上破殻而出,變為成蟲,而這最後一次蛻皮的外殻就留在溪邊,兩條尾鬚清楚展示了石蠅的身份

老師簡介

香港蟲誌 Insects Hong Kong

香港昆蟲和香港人的故事匯集Potpourri of Hong Kong insects and Hong Kong people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