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啟示錄(上)

By Intl. Perspective | 2022-06-13 | 歷史及傳記

「我們想要的結果,是不能讓西方國家顯得軟弱,普丁想要的結果,是不能讓俄羅斯看起來受盡屈辱。有沒有一個方案,可以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我們固然無法接受烏克蘭被一分為二。但在執行的手段上,我們必須考慮到俄羅斯的立場,讓他們能融入國際秩序,而非把他們逐出國際體系之外,變成世界公敵。」-亨利·季辛吉(2014.9.7)

有人曾問,為何要站在一個專制獨裁國家的角度去看俄烏戰爭?我想季辛吉或許早已給出答案。站在敵對國家立場看事情,並非代表叛國,而是為了釐清雙方的歧見,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爭端,防止人類透過戰爭走向自我毀滅

不管是德國、法國,還是美國元首,若能在8年前就開始傾聽這位智者向西方領導人提出的忠言逆耳,今日在烏克蘭上演的悲劇還會發生嗎?

這位智者是誰?他是國際政治學均勢理論大師、美國聯中制蘇的關鍵人物,也是享譽國際的政界泰坦: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卸任後,他仍活躍於華府外交圈,持續在幕後為歷屆美國高層提供國際關係諮詢

早在2014年3月,季辛吉便在美國華盛頓郵報投書了一篇名為《化解烏克蘭危機:必須從結局開始推敲》的短文,裡面不只分析了俄烏衝突的背景,還點出西方與俄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認知分歧。若未來俄烏戰爭比照伊朗核協議,透過聯合國五常+德國重新回到談判桌,這篇分析將為歐洲大陸的和平帶來契機。以下為重點整理:

a) 烏克蘭到底要加入東方還是西方?其實,若烏克蘭要長期生存、持續繁榮,它就不能成為美俄任何一方對抗另一方的棋子和鬥爭的前哨站。烏克蘭應成為東西方之間的橋樑

b) 美歐必須努力說服俄羅斯,讓它接受烏克蘭成為橋樑(但北約東擴無助於這點),任何逼迫烏克蘭成為衛星國,從而使俄羅斯國土再次擴張的舉動,都將使莫斯科重蹈覆徹,一個自我實現不斷輪迴,與歐洲和美國對立衝突的歷史

c) 西方必須明白,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絕不可能只是一個外國。俄羅斯的歷史、文化和宗教都始於基輔羅斯。幾個世紀以來,烏克蘭一直是俄羅斯的一部分。甚至連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都來自烏東頓巴斯地區(這可能也解釋為何他要將克里米亞送給當時蘇聯的衛星國之一烏克蘭)。比起蘇聯,俄羅斯已不再是個”強權”國家了,他擁有很多核武,但軍隊戰力一直在弱化,人口也逐漸老化。俄羅斯希望被尊重,尤其是歷史情感這方面(不只烏克蘭,東歐國家也有許多俄羅斯移民,但他們在國內時常遭到歧視和打壓)

d)歐盟的官僚主義在處理歐洲和烏克蘭充滿爭議的關係時往往游移不定,出於自身對國內政治的考量,而一再拖延這個重大的戰略決斷

e) 烏克蘭的根本問題在於政客不斷將他們的意志強加在國內一些不聽話的族群和地區上。首先是親俄派,接著則是親西方派,他們都不願向彼此分享權力,隱藏在背後的美國和俄羅斯加劇了這種分裂。因為了解美國的價值觀和立場並不是普丁的強項,了解俄羅斯的歷史和普丁的心態也不是美國決策者擅長的

季辛吉則在文章結尾提出了烏克蘭危機的解方:

a) 烏克蘭應享有自由選擇其經濟和政治夥伴的權利

b)烏克蘭不應該被允許加入北約,這是我7年前(2007)就堅持的立場。因爲這個軍事集團的疆界若推進到俄羅斯的核心地帶,勢必激起莫斯科反感,從而阻礙了西方與俄羅斯在其他領域合作的可能性

c) 烏克蘭享有自由創建任何符合其人民意願之政府的權利。明智的烏國領導人會試圖讓國內彼此對立的族群和地區重新和解。在國際上,烏克蘭應學習芬蘭,這個國家毫無疑問的擁有強烈的獨立性,並在大多數領域與西方合作。但同時它也小心翼翼地避開針對俄羅斯在體制上的敵意

文末,季辛吉的最後一段話,彷彿早已預言這場俄烏衝突將迎來終局之戰:「如果無法實現上述提供的解決方案或類似的選項,事態將會加速駛向衝突,時間很快就會到來。」

參考資料來源:CNBC、BBC、The Washington Post、Reuters、Deutsche Welle、Euronews、France 24、Russia Today、Sputnik News、The New York Times、The Guardian、9News、Le Monde、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United Nations、Українська Правда、The Kyiv Independent、CNN、Al Jazeera、Insider、中央社、遠見雜誌、轉角國際

(圖文編輯: @yu.gym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Intl. Perspective>專頁

老師簡介

Intl. Perspective

環球國際觀分析|Intl. Perspective
🌏主觀的國際局勢分析
🌍時事預測
🌎剖析「歷史、財經、國際關係、未來趨勢」
🌐全球關懷
“Facing the Past, Shaping the Future.”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