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美好的年華凋零-淺談青少年輕生原因

By 一六 · 台北 | 2022-04-29 | 醫藥健康

【前言】
「大學學測首日嘉市某考場1男子著高中校服墜樓 送醫不治」、「不想上學!數理資優班生墜樓亡」、「台大接連發生墜樓事件 校方強化校園輔導」、「雲嘉1個月3件校園墜樓 醫師籲1問2應3轉介避憾事」……越來越多青少年結束自己生命的事件登上新聞、報紙或是社群媒體的版面,而這其中不乏有資賦優異的學生,每發生一次憾事便是社會的一次損失。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她們還未綻放光采便提早殞逝?

議題分析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的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統計資料顯示,民國83年15~24歲這個年齡層的自殺死亡率為4.4%,109年已升至8.8%,整體呈現上揚趨勢,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國家的未來棟樑提早夭折呢?以下整理出常見的原因。

學課業壓力
許多父母常會將其子女送去補習班補習以求考上明星私中、增加競爭力,而這可能讓子女產生「父母之所以關心我,是因為我的成績」的印象,進而認為父母平時的噓寒問暖是有附帶條件的關心,因此不容許自己犯錯。又或者像如今的繁星制度,為了能夠如願進入夢想的大學,有時連些微的分數都不容忽視,每一張考卷、每一堂課為求得到高分都必須上緊發條、全力以赴,但長此久往非常沉重、令人喘不過氣,進而使身陷其中的青少年想要脫離這個痛苦的循環而選擇結束生命。

家庭壓力
現今有許多父母延用過往較注重權威、服從的管教方式去教育下一代,但如今已不再提倡上下絕對從屬關係的育兒之道,因此父母及子女雙方在對於如何管教的這個議題上經常會產生衝突、找不到平衡點,隨之而來的可能是誤會日益加深、父母不願意理解或傾聽子女的意見及想法等等。種種行為都讓青少年階段的子女感到不平,接著便會做出一些偏激或消極抵抗的行為以求解脫,例如離家出走或輕生。此外,同住在一個屋簷之下,父母的情緒也會牽動著子女的情緒,若父母的情緒調控出了問題,常常對著子女摑罵、三不五時就把子女當成出氣筒,長期下來子女必定擔負極大的精神壓力,可能某天子女無法承受,就會以自戕的方式停止痛苦,留下無限的遺憾。

社群媒體蓬勃發展
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科技進步、網路發達的世代,許多青少年會利用社群媒體來打發時間並在虛擬世界中發言、參與討論甚至是尋求同溫層的安慰,藉此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不過因此遭受酸言酸語、人身攻擊抑或是網路霸凌的事件也層出不窮。而此時心智年齡尚幼或調適能力較差的青少年很可能會因此產生想要逃離、結束這一切的想法進而輕生,最為著名的案例便是2015年女藝人楊又穎因工作不順且遭排擠、網路霸凌而走上絕路。

社會變遷快速
在過去,似乎只要肯努力、認真便能獲得溫飽、出人頭地;但現在,社會瞬息萬變,或許昨天還能賴以生存的工具,過了一天之後就變得一文不值、在學校所習得的技能也可能在出社會後派不上用場,身處大環境之下的青少年很茫然,沒有一條鐵律或是真理能夠遵從,必須時時因應變化做出調整。不過長期處在這種狀態中很容易引發憂鬱症,而憂鬱症所帶來的影響非常廣泛且深刻,其中就包含了自戕,當然還有許多身心問題也會連帶產生,因此若沒有好好的抒發壓力、解決問題,就可能會導致憾事的發生。

防範
平時,我們也可透過一些小細節預防憾事的發生,例如個性轉變、成績驟降、煩躁沒有耐心、把自己心愛的物品分送給周遭的人……出現這些訊號的同時可能就要警覺他/她是否已有輕生的念頭,適時的介入並陪伴或許能夠成為關鍵的救命繩索。
(更多詳細資訊請搜尋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

反思
身處步調快速、生活忙碌的時代,常常為了在期限前能夠完成手邊堆積如山的作業或是工作而馬不停蹄的向前衝,卻忘了要適時的抽離這些瑣事、給自己一點時間休息,最後一點一滴累積已久的壓力就像土石流一般傾瀉而下,沖垮一切,導致一條條美好的生命如此無辜的逝去。因此,平日除了忙碌之外,我們也應當適時停下腳步,在這個嘈雜、擁擠的世界中開闢一片專屬自己且不受外界干擾的淨土,在疲乏的時候可以稍微喘口氣、補充能量再出發,讓死神的業績無法達標、讓生命的花火盡情綻放、讓生活的喜悅充滿每天。

「期許未來的我們能夠成為有彈性、韌性、為自己負責的人來面對一切,然後繼續在接下來的旅程奮鬥、努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一六 · 台北>專頁

老師簡介

一六 · 台北

非政府組織(NGO)
深度分析時事,報導、評論社會議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