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心理 - 對現狀不滿同時又沒有能力改變

By 心弦 | 2022-04-11 | 心理學

懶惰是一種心理狀態,又稱惰性心理,是指以迴避和消極的方式面對問題的心理傾向。 懶惰不僅會影響我們正常的生活節奏,還會影響我們的心理。 懶惰的人做事無精打采,不想投入精力,也懶得照顧自己,甚至有時會拒絕親朋好友的邀請。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逐漸習慣這種生活方式。 他們總是會被生活中的事件牽著鼻子走,被動地接受安排,失去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

一個人的抱怨和焦慮也是一種痛苦,往往源於能力上的敷衍和行為懶惰。 大多數人選擇迴避和拖延是因為他們對現狀不滿,同時又沒有能力改變。 懶惰的本質其實是性格中的逃避、抱怨和焦慮。 因此,我們往往寧願說自己懶惰,也不願承認自己是懦夫。 畢竟,承認自己懶惰比承認自己無能更容易被自己接受。 很多人假裝勤奮,其實是想用行為上的重複來減輕生活的負擔。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變成了“習得的懶惰”。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克服我們的慣性?加強生活中的努力,就要樹立生活中的理想,這也是我們奮鬥的目標,定下這個方向,只要是正確的,為了我們社會的進步和生活的美好,我們應該大踏步前進。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人類就是這樣。我們有自己的理想、堅定的方向和毅力來豐富我們的生活。這是人類克服慣性的最大動力。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而這個理想決定了他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從來沒有把舒適和愉悅作為生活本身的目的——這種倫理基礎,我稱之為豬圈的理想。”人之所以要努力,是為了獲得自己的需要,也就是幸福快樂的生活,而這也確實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所經歷的所有痛苦和艱辛工作,我們都被這個偉大的目標所激勵.

如果一個人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不斷地努力去實現它,這個人往往會夜不能寐,思考很多,責任感很大。這樣的人怎麼能活在惰性心理的支配下?他不斷克服工作上的懈怠,克服惰性,積蓄積蓄中湧現的力量,朝著既定的目標努力。

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也知道克服慣性的必要性。 只有擺脫慣性,我們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我們必須努力工作,努力提高。 我們必須堅定我們的意志。 帶著這份信心,我們不斷進步,發展也是如此。 惰性心理學是我們前進的障礙。 我們必須努力突破這個障礙,使我們的社會和生活得以成長和發展,以達到我們所需要的目的。

老師簡介

心弦

心弦丨心理學丨個人成長
香港人的網上心理輔導💛
心理病唔再困擾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