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吸引力法則 出Pool拍拖4大要點

By 澍洞 - TreeholeHK | 2021-11-24 | 心理學

還有大概一個月就到聖誕節,雖然香港冬天不太冷,但「有得揀,邊個想過Lonely Christmas?」聖誕節的浪漫氛圍使十二月成為「出Pool旺季」。但單身的你正式發展新戀情又豈能只靠氣氛和衝動?你有想過到底是甚麼因素會令兩個陌生人互相吸引?你的心儀對象又是否合適的人?心理學上有關吸引力的元素或許能助你一臂之力

1. 相似性(Similarity)

你相信「同性相吸,異性相斥」,還是「同性相斥,異性同吸」?心理學的配對假說(Matching Hypothsis)提出,人們大多傾向和吸引度相近的人在一起,所謂吸引度相近包含外內在因素,如外貌、社會背景、性格特質,以至興趣、人生觀、政治取向和宗教信仰等等都會影響雙方的吸引力,也就是學者提出的Homophily(同質偏好)。所以大多人覺得男神/女神高不可攀,只會當作戀愛幻想對象,在現實生活中刻意保持距離,很少能夠大膽接近並發展出情侶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認知上的相似性(Perceived Similarity)比實際上的相似性(Actual Similarity)更為重要。即是雙方主觀上覺得對方跟自己有多相似,是更能影響一段關係中的吸引力。一個關於Speed Dating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參加者在認知上覺得他們和對象愈相似,數據就能夠反映他們對對象有愈高的好感度。現時的交友App也利用了這種心理傾向,告訴用家他們和某個建議對象有一些共通點,以提升他們接受配對的意欲。單身的你可以試試和對方發掘共通點。如果對方樂意,也可以和他們建立共同興趣或目標。

2. 鄰近性(Proximity)

相關的心理現象名為「多看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指如果一個現象愈常出現、愈常被我們的看到,我們就愈會喜歡它。其實「多看效應」和演化心理學息息相關。人傾向對未知事物感到恐懼,但當我們對該事物感到熟悉時,就會有更多安全感,並產生正面觀感。這也是為什麼嬰兒更容易對常見的人展露出笑容。我們和某些人見面的次數愈多,就能掌握愈多關於他們的資訊,認知到對方對我們無害。演化心理學家認為其中產生的安全感是令我們傾向喜歡較熟悉的人的原因之一。

3. 互惠性(Reciprocity)

無論對方是陌生人或親友,當我們知道對方欣賞我們,對我們有好感的時侯,我們也傾向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他們。心理學家認為,當雙方都覺得他們的互動是對等雙向的,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換才得以維持下去。

我們可以用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進一步理解互惠性。我們在一段關係中會衡量自己的付出和所得的稿賞,期望達到平等的交換,可以是物質上或精神上。在愛情上,我們有想被滿足的需求,以愛、關懷和照顧等付出作為交換的「禮物」,期望和對方達到互利互惠的關係。不一定每次交換都絕對平均的,只要一般關係是雙向帶來益處,付出有回報去滿足各自需要,這般關係就有足夠的互惠性延續下去,並為雙方提供滿足感。當然,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有些人可以佛系戀愛,或無條件付出,但前提是當事人也在身心健康的狀態。

4. 親密感(Intimacy)

親密感也是建立關係的主要因素,當我們自覺夠熟悉和信任對方,才會想進一步發展。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是提升親密度的重要一環,如分享我們的個人經歷、喜好、價值觀等,甚至秘密。當我們遇見一個人時,第一印象對於關係的建立是重要的,例如我們可能被對方的外貌或態度吸引。若要進一步提升親密度,我們可以透過自我揭露來提升對方對我們的熟悉程(Familiarity),以及降低對方認知上對我們的不確定性,從而產生好感。相反,聆聽別人的自我揭露可以是一種精神上的犒賞,因為它代表了別人對我們一定程度的信任和喜愛,而互相的自我揭露可以促成一種情感交換。

愛情不能強求。我們認識了心理學上有關吸引力的元素,而互相吸引後,能夠享受到愛人與被愛的感覺,還是要靠真誠以待和耐心了解、照顧、陪伴對方,才是真正的相處之道。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樹洞香港>專頁

老師簡介

澍洞 - TreeholeHK

心理學推廣團體。主要透過正念冥想、心理科普等,讓人認識自己、強健心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