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大爆炸不只把這個曾有「中東巴黎」之稱的城市夷為平地,還為黎巴嫩政局掀起了波瀾。在黎巴嫩內閣下台後,很多人都會覺得黎巴嫩抗爭已經獲得勝利。然而正式政治是比較黑暗,黎巴嫩人覺得這甚至連「階段性勝利」也算不上:「在竊取國家並轟炸貝魯特的領導人手中,政府只是一個扯線公仔。」
由於種種地緣政治和經濟問題,黎巴嫩裔海外僑民數目龐大(聯合國人口統計數據指出全球有大約1500萬黎巴嫩僑民),曾居德國柏林的Ad Achkar是其中一人。 「謝謝你和我聯繫,很抱歉我要分享一些壞消息—— 在黎巴嫩,我們需要緊急的國際幫助,我們要擺脫國內那些貪腐的『罪犯』。」今年32歲的Ad Achkar,出生在黎巴嫩的黎巴嫩山,他從小在國內受教育和長大,後來移居到德國讀書和從事藝術工作。
黎巴嫩這場反政府示威早於2019年10月開始,圖為示威者在貝魯特-朱尼耶高速公路旁的大型示威。
「貝魯特港口爆炸不是自然災害,從長遠來看,問責制更為重要,而這正是街上黎巴嫩示威者的訴求之一。」Ad 表示,黎巴嫩人民不再信任他們的政府,政府的無能、無所作為是爆炸的可能原因之一。先不討論黎巴嫩民眾宗教信仰與政治取態的關係,黎巴嫩國民最關注的「政府問責制」完全未解決,民生無保障,就未能看到一線時代革新的生機。
「30年的竊國、貪污、和罪行。我最深惡痛絕的是,我們的人民因為這樣被迫離開母國,僅是為了重新找回尊嚴和和平。」 去年剛回到母國的Ad 說,他坦白的說自己非常希望可以盡快回去德國。為了尋找心中的樂土,有人會選擇離開,在戰亂頻仍的地方似乎往外走才是出路。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寫道,「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衝或不衝,至少也是一個選擇,一個為了奔向自由的自由意志的自由選擇。
在黎巴嫩貝魯特爆炸後的示威中,警察向示威者發射催淚氣體。
有評論指出,黎巴嫩的政治體制是另一個造成當地另一個局勢不穩的原因。黎巴嫩由於宗教問題衍生出特別的政權架構,1943年黎巴嫩從法國獨立前夕,當地各宗教勢力就國家權力分佈達成協議,總統、總理及國會議長三大權力分由天主教(基督教馬龍派)、遜尼及什葉派穆斯林掌權。最近貝魯特大爆炸後,新任總理、前黎巴嫩駐德國大使阿迪卜 (Mustapha Adib) 亦獲領導主要遜尼派穆斯林政黨「未來運動」的前總理支持。
黎巴嫩面對著「政權永續」的困局,然而黎巴嫩政治權力分佈不是說變就變,有反對派的話,自然就有保皇的建制派。「在黎巴嫩,我最討厭的社會問題是『領袖就像上帝一樣』,部分人像看待上帝一樣對待領袖,他們認為領袖是理所當然的。」Ad覺得黎巴嫩的政客一直延長他們的在位時間,同一批人在過去的30年中一直控制著這個國家,黎巴嫩人有嘗試反抗、上街示威,但人民的力量卻被荷槍實彈的國家機器攻擊,「遵從國會議長命令的警察、遵從總理命令的軍隊,來自真主黨和遜尼派阿馬爾團體的支持者總是在恐嚇、襲擊和攻擊示威者」
黎巴嫩抗爭者 vs. 黎巴嫩警察 // 市內衝突畫面見 AFP Twitter : https://bit.ly/2QTjg2W(Photo source : AFP)
其他受訪的黎巴嫩人,例如之前訪問過的貝魯特消防員Khalil就曾說過黎巴嫩政府內部的貪腐非常嚴重,黎巴嫩政府向外國尋求金錢援助,在位者卻「把錢放進自己口袋」,政府控制一切,把黎巴嫩人辛辛苦苦建立和積累的財富搶走,「但是這裡的問題是,有部分國民喜歡那些政客,希望他們領導該國,他們為此得到報酬。」
獨裁三十年的政權就是這樣控制大局,但黎巴嫩的前途問題仍然不太樂觀,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前再訪當地,警告黎巴嫩政府若不作出改革將面臨制裁。
黎巴嫩抗爭者 vs. 黎巴嫩警察 // 市內衝突畫面見 AFP Twitter : https://bit.ly/2QTjg2W(Photo source : AFP)
政府干預國民新聞自由,華文新聞界的報導也減少了,「他們干預了我們的新聞自由⋯⋯ 大部分時候媒體都沒報導真相:抗爭活動從未停止過,即使看起來好像少了人參與。抗爭者每天都受到鎮壓和恐嚇,他們不得暫緩了活動。」訪問過的幾個黎巴嫩人都明確表示黎巴嫩需要「國際介入」。(至少在大爆炸災後援助這部分,大家捐款前要小心留意捐款機構,「援助絕不應投過政府機構、政治組織或慈善機構獲得」,你也希望你的善心和善款可以去到有需要的民眾手上吧!)
「抗爭從未止息,而革命是擺脫腐敗的關鍵。」Ad說。
世界大同,獨裁三十年的政權就是這樣控制大局,很相信黎巴嫩人和白羅斯人、甚至其他在反暴政的抗爭者都可以好好 #WeConnect (真是個非常有國際觀的Campaign hashtag) 當政府垃圾施政導致全國真·大攬炒,黎巴嫩人已經無其他包袱可以再輸,目前當地示威仍然持續,黎巴嫩民主抗爭者雖然有法國政府支持,不過錯綜複雜的黎巴嫩政治問題一時三刻都解決不了,情況不比世上其他抗暴者樂觀。
示威者在防暴警察面前揮舞黎巴嫩國旗。(Photo source: REUTERS/Goran Tomasevic)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Monka • 莫嘉的漫遊地圖>專頁
走在路上 寫字也說故事 。 相信文字的力量,寫作是每天的練習, 懶洋洋又慢吞吞地環遊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