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住在洞穴入面,如何走到外面?

By 三隻雞蛋有野講 | 2020-08-26 | 歷史及傳記

羅馬帝國時期有三位非常有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統稱為「希臘三哲」。

蘇格拉底透過不停提問問題,讓人意識到自己其實接收了許多假知識,並從中知道自己的無知,整個過程他只能扮演協助的角色,所以亦稱之為「接生術」。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門徒,並對此深受啟發,他寫下許多對話錄,記錄蘇格拉底與其他人辯論的過程,包括《會飲篇》、《理想國》與《法律篇》。

一、哲王:接近神一般的存在
柏拉圖認為我們感官接收的資訊,只是存在於經驗世界,是可變的,例如我們在事物界看到馬、貓,那其實是動物的「原型」,所有動物皆有生命,且會移動,因此我們會稱他為動物。

「善」因此也有它的特質,根據柏拉圖的理論,「善」是非物質性、永恆、不變的真理,與蘇格拉底一樣,他認為靈性、精神、靈魂才是接近「善」的媒介,因此柏拉圖認為要達到「善」,我們需要理性知識,理解恆久不變的世界真理,追求知性的發展,人才能達到真善美,成為「哲王」。

柏拉圖提出「洞喻」,幻想洞穴內有一些囚犯,他們被鐵鏈鎖住,出生就只是看到他們面前牆上移動的影子,而原來背後有一班人在操控影子移動,看到的都是虛假的真相,只有擺脫現實的束縛,走到洞穴外面,才能看見太陽——真實世界的面貌。

二、精英管治:國家需要哲王帶領
柏拉圖在《共和國》歸納了由不同族群帶領的政治體系,概括可以分類為由一人統治、少數人統治和多數人統治。總觀以上三種政體,柏拉圖提倡管理國家的人需要是一位有智慧的人,而哲王則是最好人選。哲王因為非常接近「善」,擁有知識和高尚的倫理來管治國家;其他人則會因為私欲名利,而做出偏離大眾利益的政策。

早期的柏拉圖更認為,哲王應該凌駕於法律,讓對國家好的政策更快實現。然而在後期,柏拉圖在《法律》的政治思想已與現實妥協,意識到哲人難求,需要以其他政府組織來互相制衡,亦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分權,由不同團體來執行法律、選舉官員和制定政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三隻雞蛋有野講> 專頁

老師簡介

三隻雞蛋有野講

三隻雞蛋有野講 | 政治哲學 x 電台
活在洞穴⛰中,有什麼逃出方法呢?三隻雞蛋希望透過 #思想碰撞 ,發掘逃離洞穴的路。
「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法國哲學家盧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