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了?總是想已讀不回

By 等一等 | Just a Moment | 2020-11-04 | 心理學

重整「回訊息」的步調⁣

身邊有總是「已讀你」的朋友嗎?⁣
還是自己常常已讀別人呢? ⁣

以手機維持關係的期待

當人用手機與親密對象聯繫,會開始期待對方在手機上有同等的感情參與。

心理學家發現 : 當我感到對方高度期待我回覆訊息,反而會降低我回覆訊息的慾望。因為我們產生「我們的關係不應該成為回訊息的壓力」的感受;並且展現「已讀不回」或「不讀不回」的行動上。


想要維繫關係,但又不想它成為壓力,該怎麼辦?

:「我不想已讀不回 (嘆氣)」⁣
:「那就找到自己回訊息的節奏吧!」⁣
.
【節奏一:將訊息靜音或關閉通知】⁣
仔細觀察自己在以下情境的反應:⁣
「每次訊息提示響起或螢幕亮起,就急忙拿起手機查看、漏掉訊息,但看完又覺得沒心情回」⁣
如果想甩開被訊息提示聲催著自己回訊息,不如將訊息的通知關掉,讓查看訊息成為自己的「自主決定」。 ⁣

【節奏二:定時定量回覆】⁣
要擺脫「為了不傷害感情而回覆訊息」的壓力循環,可以從掌控回訊息的「時間點」和「時間長度」開始,例如:一天分三次回訊息,每次不超過半個小時。讓「回訊息這件事」在你的計劃之中,而不只是為了填補人情壓力。 ⁣
.
【節奏三:與親密對象溝通】⁣
[小提示:心理學中的親密對象包括親人、伴侶和密友]⁣
別忘了,親密對象仍期待透過訊息維持關係,突然轉換節奏可能會影響互動的滿意度,可以先告訴親密對象自己正在改變自己的步調,並告訴對方自己看訊息的時間等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等一等 Just A Moment> 專頁

老師簡介

等一等 | Just a Moment

這一年多裡,我們經歷了社會動蕩,風風雨雨。每早醒來,你都會滑一滑手機,急不及待看看自己錯過的新聞,又生怕看到晴天霹靂的消息。或者你早已麻木,不再大喜大悲,甚至選擇逃避現實。

在這兵荒馬亂的世代,我們總是被各種社會大事和生活小事打擾。資訊來去匆匆之際,你我常常忘記如何花一片刻關心自己。

「Just a moment」想成為你那「一片刻」,帶你遊走大大小小的社會議題,用心理學的角度洞徹事理。我們也想和你衝出宇宙,在電影和書籍中尋找共鳴。

最重要的,是讓你問自己一聲:你還好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