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感到迷惘,不清楚人生的意義?三個助你探索意義的方向

By 澍洞 - TreeholeHK | 2020-06-26 | 心理學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甚麼呢?相信這是個不少人都有的疑問。筆者曾經在心理學課堂上問過學員:「你覺得一團糟的人生還是悲慘的人生較糟?」多數的學員都認為一團糟的人生較糟。

為甚麼呢?仔細想想,其實人生一團糟的話,悲慘必然為其中一個元素,再加上找不到意義、方向,不知自己該何去何從⋯⋯但是悲慘的人生卻不一定一團糟。舉例來說,曼德拉為了爭取黑人平權,受了三十年的牢獄之災;拉近一點,在香港亦有一位本土派的政治人物梁天琦身陷囹圄,但我們卻絕對不會認為他們的人生一團糟。

生而為人 註定痛苦

如果人生缺乏意義,會令人墮入一種不知所措的狀態。更糟的是,生而為人,我們註定要面對不同的痛苦。或許此刻的你在事業,感情,任何方面都非常滿意,但在生老病死面前,人人平等。而且,「你現在沒有的,將來會有。」

這句話,恐怕並不適用於人生,大部分時候反而是「你現在擁有的,總有一日會失去。」因為人總有一日會老去。在註定要承受痛苦的人生裡頭,人生意義成了一種理由,令我們所受的痛苦不再是漫無邊際,而是為了目標,為了意義而必須承受的痛苦。

人生意義的必要:爲痛苦提供理由

提及痛苦與人生意義的關係,必須要提到現代意義治療(Existential Therapy) 之父 Viktor Frankl。Viktor Frankl 是在二戰時代德國出生的猶太心理學家。生於戰亂時代,縱然已成為心理學家的他亦無可倖免地被囚禁在集中營。

在集中營裡,他仍然肩負著心理學家的使命,為囚友提供心理治療,並且從中觀察。他開始留意究竟哪一類人比較容易熬過集中營的煎熬,又有哪些人熬不過。他發現,知道自己為何要受集中營的煎熬的人是最大機會熬得過的。舉例說,有些人很期待與家人重聚;或者就他本人而言,他希望等到獲釋的一日,發表自己的心理學著作。就是這些原因,令得被囚禁的人可以堅持下去。反之,那些覺得生無可戀,就算獲釋也不知道自己要做甚麼的人,在極其嚴荷的環境下很容易便會放棄。當你看到一個人在集中營裡靜靜地抽煙的時候,通常他的下一步就是自殺。為甚麼呢?因為香煙就是集中營裡的貨幣,可以賄賂獄卒、購買食物、進行林林總總的交易。當一個人為了一刻歡愉而放棄手中可以支撐自己繼續存活的貨幣的時候,代表他已經陷入了絕望的狀態。在如此嚴荷的環境下,人生意義或心智質素可能是比身體條件更重要,更能令人支撐下去的原因。

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有一名言:”Those who have a ‘why’ to live, can almost bear any ‘how’.” 翻譯成中文的話便是:「人只要知道自己為了甚麼而受苦,便能承受所有煎熬。」

讀到這裡的你可能會想:我又不是心理學家要發表理論;別說家庭了,連伴侶也是從缺⋯⋯那該怎麼辦?我要如何找到我的人生意義?

每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盡相同,當大家對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及優先順序,人生意義亦會大相徑庭,找到人生意義的路可能曲折蜿蜒,筆者想在此提供三個助你探索人生意義的方法,為大家點一盞引路燈。

三個助你探索人生意義的方法

心理治療有很多不同的流派,有一些會要你改變自己的認知去治療自己的心理問題,有一些則會挖掘你的潛意識作為治療手段。很多心理學家會嘗試從中找出最好的治療方法,但是都不得要領,每種治療手段都有其優點,卻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哪一種的成功率較高,只能說各有千秋。所以心理治療裡面一個有趣的現象 Do-do bird hypothesis,筆者用貼地一點的說法,就是「獎門人 Super!」既然各有千秋,一於打和!

不同的療法,同樣的出發點

雖然各種流派各有不同的治療手段,但是大家的基礎都是鼓勵受治療者去梳理自己的人生故事。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與人交流去整理自己的思緒,交代發生過的事件。這樣的對話對找到人生意義有莫大幫助。因為人生是由大量不同的事件所組成:趕上班坐地鐵、與好友歡聚、埋頭苦幹為專案加班熬夜⋯⋯這一切一切都是組成你人生的事件。

但當你要向別人講述你的人生故事的時候,你便需要作出取捨,減省你認為對人生無關重要的枝節,將剩下你認為有意義的事,用理智,情緒去整理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進行有效的溝通。這一點是心理治療師認為大部分心理治療都有效的根據。有研究顯示,你甚至未必需要與持牌心理治療師進行對話,只要有願意傾聽你的好友,你便可以從中梳理到自己的人生故事。若然不想打擾好友,或有些隱私的顧慮的話,可以試試用寫的方法。筆者亦曾經頻繁地寫日記,與自己對話,漸漸梳理出令自己糾結的點,從而學會接受,亦從中找到一些對事物的新看法,令得自己對人生意義漸有頭緒。

1. 三分鐘的人生故事

筆者想大家嘗試做一個練習:試試用三分鐘去描述你的人生。你會發現比想像中要難!俗語有云:「愛就是選擇。」只有僅僅三分鐘的時間,意味著你要作出取捨,剪輯出如電影預告片的精華,帶出訊息之餘又要保有一致性。記住,這並不是求職的自我介紹,是一個你要涵蓋人生所有層面,像是總結人生的一段感言。所以,請好好思量這三分鐘內,你想要涵蓋的東西。

2. 向死而生

第二個方法是參考Steve Jobs (蘋果電腦創辦人) 和Stephen Covey (著名企業培訓家) 的做法。他們兩位都有著相似的想法:當人面對死亡的時候,一些次要的東西便會溜走。剩下的都是值得我們珍視的事物。心理學有研究及整理出瀕死的人的想法:基本上沒有人會後悔自己賺的錢不夠多,或者在事業上不夠努力;反而人人都會想起自己與身邊的人的關係。所以兩位名人都認為,死亡是提醒自己甚麼才是真正想要的最有效的方法。Stephen Covey 曾經提出過一個小小的練習:幻想在自己的喪禮上,你的親朋好友如何形容你的為人?舉例來說,你的好友為你撰寫悼文,你會想他們怎樣描述你呢?相信沒有任何人會想自己被描述成一個自私的人。雖然在社會的洪流中,我們有時還是逼不得已地做出自私的決定。但若然你想別人認為你是一個無私的人,你便要開始作出改變。

3. 坐言起行:意義是做出來的

尋找意義從來不是一個純理性的活動。記得去年反送中運動的時候,筆者在YouTube 看到一段影片,是一個年輕人講述他的故事:他一直覺得自己的人生很虛無,找不到人生意義,直到反送中社會運動出現,他便覺得這件事就是他的人生意義。除了人生意義,你也會發現很多事物都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例如大家可以想想自己重視的議題,這些大多都不是在你躺在沙發上,光用想的就能想出來的。大多數都是靠行動,反思,再投入的循環而得來。舉例來說,大家都會認同環保是一項重要的議題,但卻很少因為從教科書中看到「環保」兩字或得悉全球暖化的問題就立刻決定要全面採用更環保的生活方式。反而,如果你身邊有奉行環保的朋友,從你們的相處中,慢慢地改變了一些你原本的生活習慣,繼而進入了環保人士的圈子,再進一步成為推廣者的角色。你會看到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一步一步投入這個意義之中。

尋找人生意義是需要你的腦袋與身體合作。先想想有哪些議題是你所關心,或是有興趣的,然後嘗試投入一些活動,讓自己可以身處一個與你有共同興趣的人的環境,再慢慢地發展出針對該議題對你的意義。如果只憑理論去找人生意義的話,就好像你想要學鋼琴,然後把所有時間花在觀看各鋼琴大師的演奏一樣。理論固然重要,但真真正正投入時間去實踐方為一個最有效,亦是最快驗證到這些議題是否能成為你人生其中一種意義的做法。

最後想推介一本好書給各位讀者,就是Viktor Frankl 的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中譯:活出意義來)。但請大家讀畢後用理智控制一下激昂的情緒。因為大家可能會非常仰慕作者的生活態度,甚至會想仿傚,認為必定要幹一番大事才算得上有人生意義。但是請你用這股熱情化作小小的行動,投入一些你覺得值得花時間的活動,明智地投資你的時間才是最有效,最能幫助你找到人生意義的方法。

既然痛苦與人生不可分割,那麼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去尋找人生意義是非常值得的。希望各位讀者透過行動,一步一步更接近自己的人生意義。光想不練,或者想等到有個完美的計劃才去實踐其實是不設實際的,計劃本來就是不斷偵錯、修正、行動,循環不息。所以,踏出第一步吧!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樹洞團隊亦會繼續做你的引路燈,與大家一起成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樹洞香港>專頁

老師簡介

澍洞 - TreeholeHK

心理學推廣團體。主要透過正念冥想、心理科普等,讓人認識自己、強健心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