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在瘟疫蔓延時 2》在文藝復興時期與骷髏共舞

By Kenneth 藝術手記 | 2020-06-19 | 藝術及娛樂

看到骷髏骨頭的圖像,你會聯想到甚麼?鬼怪出籠的萬聖節?墨西哥歡樂搞怪的「亡靈節」?還是各大時裝品牌的骷髏美學?過去有人曾對骷髏作這樣的評價:「骷髏現身於病院代表毒藥,漂浮於海洋象徵海盜,雕刻於墓地等同死亡,在電影中則屬於邪惡。」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骷髏都有著多重象徵意義。

在西方藝術史進程中,藝術家對骷髏主題的著迷可說是有增無減。在文藝復興時期,更出現一種名為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的藝術題材。死亡之舞又被稱為骷髏舞, 以圖[1]為例,畫面上的森森白骨仿似被注入生命一般,與在世者一同載歌載舞,氣氛怪誕詭異。死亡之舞這種題材最早的圖像記錄,是巴黎無辜者公墓(Cimetière des Innocents)南壁上,創作於1424–1425年的壁畫 。

[1] Michael Wolgemut, The Dance of Death, 1493, from the Nuremberg Chronicle of Hartmann Schedel

儘管巴黎無辜者公墓的壁畫已經不復存在,從另一幅位於塔林聖尼古拉教堂(St. Nicholas Church, Tallinn)的死亡之舞壁畫中[2],我們可以看到牆壁上的在生者與骷髏一起共舞。壁畫由十五世紀德裔藝術家伯恩特·諾特科(Bernt Notke)所創作,在他筆下,從紅衣主教到普通平民,從白髮老人到年輕少女,身披白布的骷髏手舞足蹈地帶領各行各業,各階層的人,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終結。

detail from Bernt Notke: Surmatants (Totentanz) in St. Nicholas ...

[2] Bernt Notke, Danse Macabre, late 15th century, currently displayed in the St. Nicholas Church, Tallinn.

死亡之舞的圖像,很多時候會附有代表死神的骷髏和與之共舞的人進行對話。在1460 出版的書籍《死亡之舞》(Anon.: Vierzeiliger oberdeutscher Totentanz, Heidelberger Blockbuch, c. 1460) 中記錄,當死神引領國皇時,他對國皇說:「你的寶劍對你沒有利益,權杖和皇冠更是不值一文,我將拉著你的手,請你務必與我共舞。」在舞蹈結束時,還有一段總結性的語句:「傻子或是智者,乞丐或是國王,富有還是貧窮,在死神處都一樣。」

不少藝術史學者認為,這些作品反映了當時籠罩著歐洲大陸各國 的不安、悲傷和恐懼 。在歐洲社會受似乎永無休止的戰爭所困之際,黑死病的爆發與流行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像《死亡之舞》這種令人震驚的作品,或許是當時人們通過這種藝術形式, 表達出對死亡的敬畏。而死亡之舞這種藝術形式,亦是中世紀拉丁語論述「Memento mori」的其中一種表達形式。「Memento mori」為拉丁語片語,是一種提醒人固有一死的藝術性和象徵性的表達形式。在基督宗教影響下,「Memento mori」成為西方基督教對必死性之反思的理論及表達形式,强調節制塵世的欲望和享樂,並將注意力轉移到所謂死後的世界。

[3]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The Ambassadors, 1533, currently displayed in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白骨森森,令人生怖的骷髏是很具代表性的「Memento mori」題材。這幅名為《大使》(The Ambassadors)[3] 的油畫,由德裔藝術家小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於1533年繪製。這幅畫最引人入勝的特點,是地板之上角度怪異,與畫面格格不入的形狀。觀眾從正面並不能看清形狀所繪的是甚麼,只有從左側斜下方的角度才能辨認出它的原形:骷髏頭骨。骷髏頭骨代表「虛空」(Vanitas),在這個充斥著各種權力、政治、科學、宗教和金錢象徵的畫面空間中,各種塵世的力量在死亡面前都顯得虛幻無常, 一瞬即逝。小漢斯·霍爾拜因似乎特別喜愛創作與骷髏主題有關的作品。他於1523–26的所創作的木刻版畫集《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中[4],骷髏出現在各種日常生活場景中出現。

]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The Noble Woman from The Dance of Death (Lyons), c. 1532–36.

儘管骷髏主題與死亡之舞有很長的歷史,時至今日這種藝術主題仍繼續為當代藝術家帶來靈感。「英國青年藝術家運動」(Young British Artists)成員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的雕塑作品,以來自18世紀的人頭骨製成,在鉑金鑄件上面鑲嵌有8,601顆無暇鑽石,其中包括位於額頭上的梨形,稱為「頭骨之星」粉鑽。雕塑耗資超過1400萬英鎊所製,並在倫敦白立方畫廊2007年的超越信仰(Beyond Belief)展覽中首次展出,要價5,000萬英鎊。象徵塵世浮華的鑽石與死亡之間緊密連接,生前與死後世界互相交疊,凝結於這件天價藝術品,為觀眾上演一場永恆與瞬間的共舞。

[5] Damien Hirst, For the Love of God, 2007.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Kenneth 藝術手記>

老師簡介

Kenneth 藝術手記

90後藝術史學人。港大文學士、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碩士,先後任職於拍賣行、博物館及大學研究所。熱愛文化藝術、古董鐘錶、歷史及哲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