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我覺得死亡數字只是數字?

By 等一等 | Just a Moment | 2020-04-21 | 心理學

還記得某一天醒來滑滑手機,看到排山倒海的新聞標題...
.
「新冠肺炎患者痛苦死亡過程曝光」
「被自殺?香港1日內6起墮樓8人死亡」
「千人『集體翻牆』進校園性侵女大生 印度警察冷眼旁觀引憤怒」
.
看到駭人聽聞的內容,你由以前的悲憤,變成現在的淡漠。你覺得,面對社會分崩離析,縱然你我再傷心,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手機屏幕,不能改變什麼。這種無力感掏空你的心臟,使你十分痛苦,於是你選擇讓自己變得冷漠,「同理心」漸漸變淡。
.
世界各地的悲劇天天上演,你卻變得無感了。
_____________


如果你覺得上面的文字在形容你,
不用怕,你和小編一樣,在經歷情感疲勞的狀態。

情感疲勞 (Compassion Fatigue) 由美國心理學家Charles Figley提出,原本是指醫護人員等專業援助者因長期照顧弱勢群體,付出同理心和精力,誘發負面精神狀態。患上情感疲勞的人會因為自己無法救助所有人而自責,而因這種自責感太過痛苦,因而內心啟動心理防衛機制 (Defence mechanism),讓自己漸漸失去情感反應,減輕痛苦。但這種心理反應,長遠而言更會影響情感疲勞者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交流。

然而,在社交媒體流行後,情感疲勞不再限於專業人士,也在一般人中出現。媒體以吸睛的標題引起我們注意,在配上恐怖的圖片,消費我們的同理心。縱然我們未曾親身經歷可怕事件,亦會受到情緒衝擊。和專業人士不同,我們只能隔著屏幕觀看,卻很難幫助受難者,日漸形成壓力和無奈感,最終因長期輸出情感而失去同理心。

在一開始,不少人在聽到第一宗武漢肺炎死亡個案、醫護因加入dirtyteam被迫和家人分離等消息,都會感到心痛難過。有些人會因為封關、醫護罷工憤憤不平。但日子久了,對於很多人而言,確診的不再是一個個生命,而是數字,醫護的困境也成為常態。人們都累了,不再為這些新聞和故事擔憂、悲傷、憤慨...

其實面對情感疲勞,最好的辦法是從現實中抽離一會。

關心世界的確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但我們不是機械人,不能無止境的投放心力,適當的休息也很重要。偶然看看電影、做做運動,甚至耍耍廢,那怕是一片刻,也能重振精神喔。記得,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結語:謝謝你關愛我們的家園,現在到你休息,換我接力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等一等 Just A Moment>- 混血小編 專頁

老師簡介

等一等 | Just a Moment

這一年多裡,我們經歷了社會動蕩,風風雨雨。每早醒來,你都會滑一滑手機,急不及待看看自己錯過的新聞,又生怕看到晴天霹靂的消息。或者你早已麻木,不再大喜大悲,甚至選擇逃避現實。

在這兵荒馬亂的世代,我們總是被各種社會大事和生活小事打擾。資訊來去匆匆之際,你我常常忘記如何花一片刻關心自己。

「Just a moment」想成為你那「一片刻」,帶你遊走大大小小的社會議題,用心理學的角度洞徹事理。我們也想和你衝出宇宙,在電影和書籍中尋找共鳴。

最重要的,是讓你問自己一聲:你還好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