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恐懼】嚙蟲 - 密集恐懼症慎入

By 香港蟲誌 Insects Hong Kong | 2020-03-03 | 自然科學

密集恐懼症(Trypophobia)這詞語原來只有十多年歷史,是指對於一堆聚在一起的細小東西(如小孔、出疹)所產生之不安、厭惡感。醫學界對它了解不多,只能估計是演化過程發展出來、本能上避開一些以密集形態出現的危險或疾病(如蜂巢、皮膚潰爛),記住只是估而已。

是否只是細小的東西才會產生密集恐懼? 那麼一堆月餅聚在一起會嗎?一堆綿羊又如何? 一堆雛菊呢? 我不知道界線在那兒,只知大部分人見到一堆嚙蟲都會即時說「噫好核突呀!」。

嚙蟲外貌其實無甚特色,當中有些品種會吐絲作巢

上圖近望,這堆無翅的紅色嚙蟲極為健碩,遠看卻只是樹幹上小小的一堆紅點

松鼠、家鼠等被歸類為齧齒目,皆因牠們有發達門牙,「齧」讀音類似「熱」,解作咬。嚙字和齧字意思和讀音相通,但嚙蟲卻不是有門牙,只是因為牠們的咀嚼式口器而得名。而牠們最大的特色,就是無甚特色,有最普通的眼、最普通的腳、最普通的口、最普通的觸角,等同教科書對昆蟲的基本描述。

嚙蟲的英文名稱為booklice 或 barklice,前者在中文中被譯為書蝨,一般沒有翅膀,只有一至兩毫米長;後者被譯為樹蝨,可長至一厘米,同一種會出現有翅和無翅的個體。這兩個名字也反映了牠們的食性:嚙蟲進食樹皮上的地衣和藻類、家中牆壁上的黴菌和書脊漿糊中的澱粉質,解釋了牠們為何老是在這些地方出沒。我曾經不下數次被同事問及家中出現大量微小米白色昆蟲應如何處理,其實只要保持乾爽,並且斷捨離減少雜物,牠們便不會視你的家為理想棲息地。

樹皮上的地衣是嚙蟲的主糧

嚙蟲屬於不完全變態昆蟲中較後出現的類群,與椿象等半翅目昆蟲親緣關係較近,分類上曾經自成一目:嚙蟲目,拉丁名稱是Psocoptera,源自希臘文ψῶχος(psokhos,咬)(-ptera何解請自行扒文,很多舊文已有提及)。2000年代後期的分子生物學研究認為蝨子(其時分類為蝨毛目Phthiraptera)其實是一種特化了的嚙蟲,故此將兩者結合成為Psocodea,中文有人保留嚙蟲目的名字,也有人改稱為咀顎目。

1950至60年代,香港大學動物學系的Ian Thornton曾發表了多篇關於本地嚙蟲的學術文章,有部分新種以香港來命名(如香港斑嚙蟲 Mesopsocus hongkongensis,1959年發表)。嚙蟲專家李法聖(來自中國)和Edward Mockford(來自美國)亦曾在1997年命名香港印上嚙蟲Hinduipsocus hongkongensis。漁護署劉紹基的《香港昆蟲名錄》羅列了68種曾在香港紀錄過的嚙蟲,相信很多都是細小得難以單憑肉眼去辨認。

手指也是量度昆蟲大小工具,可讓你估量一下這隻嚙蟲的尺碼

老師簡介

香港蟲誌 Insects Hong Kong

香港昆蟲和香港人的故事匯集Potpourri of Hong Kong insects and Hong Kong people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