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知識】水源蟲子(四): 魚蛉

By 香港蟲誌 Insects Hong Kong | 2019-12-31 | 自然科學

或者是受張愛玲影響,一向覺得名字有個蛉字的昆蟲應該有很優雅的外表,至少上次介紹過的醜小蛉成蟲如是。

但名字與外貌不相稱也很常見,就如之前提及的齒蛉,以及其親戚、今次的主角魚蛉一樣,幼蟲和成蟲都是兇神惡煞的龐然大物。

基於牠們碩大的翅膀,今天魚蛉和齒蛉被歸入廣翅目 Megaloptera(希臘文μέγα- = Mega-「巨大」+ πτέρυξ = pteron「翅膀」)。曾幾何時,牠們與另一類香港未紀錄過的蛇蛉目Raphidioptera(又是蛉!)及一眾醜小蛉

 

同屬脈翅目旗下,但一些主要特徵的分別令科學家將牠們歸入三個家族。參考《中國動物誌.昆蟲綱.第51卷.廣翅目》:

  • 脈翅目的成蟲口器向下伸展;幼蟲口器為雙刺吸式
  • 廣翅目的成蟲口器向前伸展;幼蟲口器為咀嚼式,水生,腹部有氣管鰓
  • 蛇蛉目的成蟲口器向前伸展,前胸明顯細長(所以叫snakefly),產卵器像一支針;幼蟲口器為咀嚼式,陸生,腹部氣管鰓

 

雄性台灣斑魚蛉,觸角呈櫛狀

 

不過牠們在演化上的親戚關係還算很近。看看魚蛉那對像長裙一樣的大翅膀,上面翅脈的複雜程度和草蛉也差不多,在昆蟲中只有蜻蜓的翅脈比牠們更密集。

 

在蜻蜓狂熱之前,我從未見過魚蛉。之後溪流成為慣性蒲點,魚蛉就老是常出現,皆因牠們都是淡水之友,成蟲比起其老表齒蛉身型細一個碼,但都有兩三吋長,而且易見得多。

 

魚蛉的幼蟲是清澈溪流中兇猛獵食者,以大顎捕捉任何吞得下的水生動物,甚至包括同類。和齒蛉一樣,牠們腹節兩側都有氣管腮,形態上比齒蛉更配得上水蜈蚣的稱號。幼蟲期是魚蛉生命史中最長的一部分,一般要兩三年才發育完成,爬到岸邊化蛹。據稱在蛹期的魚蛉仍有移動的能力,可能這是最原始完全變態昆蟲的特徵。

 

一如很多其他水生昆蟲,魚蛉成蟲的壽命都不長,大概只有一個星期左右。牠們的顎部比齒蛉小,更多是雄蟲用來吸引異性,或者和同性打鬥之用;雄性的觸角呈羽毛狀,與雌性的絲狀觸角有很大分別,相信也是因求偶而演化出來。如大家有留意這裏的文章,應該會發現這些套路在不同類群的成蟲身上都很常見,始終繁衍後代是牠們成熟後的首要甚至是唯一追求。

 

《野外動向》雜誌第44期刊載了饒戈先生的一篇文章《簡述香港的齒蛉和魚蛉(廣翅目)》,文中提及在香港紀錄過三種魚蛉,均屬於斑魚蛉屬 Neochauliodes spp.

  • Neochauliodes bowringi 緣點斑魚蛉——模式標本在香港發現,現藏於大英博物館;香港昆蟲中老是常出現的種名bowringi應該都是紀念港督寶靈爵士的兒子John Charles Bowring
  • Neochauliodes formosanus 台灣斑魚蛉
  • Neochauliodes koreanus 朝中斑魚蛉——上述《中國動物誌》指出這品種的模式標本(也是藏於大英博物館)有可能是在香港發現,但懷疑蒐集者將標籤混淆,誤以為這種是採自韓國首爾。作者的理由是所有副模式標本都從香港採集,而其特徵與華南其他品種較類近,相反所有檢視過的韓國標本都是台灣斑魚蛉,故認為這種沒有在韓國分佈,亦建議將其中文名改為雙色斑魚蛉。

雌性台灣斑魚蛉,觸角呈線狀

文章內亦提供了檢索表,以翅膀上的翅脈和斑紋、身體部分的顏色等為分辨特徵。

 

漁護署劉紹基先生於2019年出版的香港昆蟲名錄中記載了六種魚蛉,除了上述三種之外還增加了這幾種:

  • Neochauliodes meridionalis 南方斑魚蛉
  • Neochauliodes sinensis 中華斑魚蛉
  • Neochauliodes umbratus 蔭斑魚蛉

未知這是純粹紀錄曾報導的品種還是有標本、相片存證,這就靠大家去解謎了。

老師簡介

香港蟲誌 Insects Hong Kong

香港昆蟲和香港人的故事匯集Potpourri of Hong Kong insects and Hong Kong people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