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勞成疾】身心長期感到筋疲力竭?小心患上慢性疲勞症候群。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 2020-01-29 | 醫藥健康

「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是過勞徵兆之一,患者持續半年或以上,並非因包括癌症、心肺疾病、風濕性疾病、精神病及藥物副作用等,不明原因而感到強烈疲勞,亦無法通過充足睡眠緩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致活動力下降至少一半。

Photo from Google

慢性疲勞症候群與一般疲勞有什麼分別?
事實上,疲勞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在人體經過腦力激盪或劇烈運動,甚至焦慮不安之後,就會有暫時性的疲勞感出現,通常只要經過一番適當的休息與調養,都會在短時間內恢復。除此之外,醫學上也會有一些疾病造成慢性的疲倦感,很難藉由休息得到恢復,例如: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各種感染症、內分泌疾病等,但是這些在臨床細心診察下,多半可以發現病因,對症下藥。

有一些例外的病患,總是無法找出真正的原因。在醫學上整理了此類病人的共通點後,定義出「慢性疲勞症候群」這個診斷名稱,用來統稱這些長期受疲勞倦怠所苦,卻又找不出病因的疾病。

Photo from Google

在診斷標準上,「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定義是非常嚴謹的,首先必須具備持續達六個月以上無法因休息而緩解的不明原因的疲勞感,且要排除掉所有可能造成疲勞的慢性病因;另外,疲勞的嚴重程度必須至少使日常活動力降低到正常狀態的一半以上,然後還必須符合八個次要標準或六個徵狀,以及兩個徵狀。

慢性疲勞症候群有什麼徵狀?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診斷標準,患者符合以下6項徵狀與兩2生理標準;或全部指標的8項,即有可能患上此症。

  • 短期記憶力及集中注意力下降;
  • 咽喉疼痛;
  • 頸部或腋下淋巴结觸痛;
  • 肌肉疼痛;
  • 多處關節痛,無腫脹充血;
  • 出現與以往不同形式或程度的頭痛;
  • 睡眠後精力無法恢復;
  • 運動後勞累持續24小時以上。

如何可以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
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2017年所刊登的研究指出,想要對抗慢性疲勞症候群,運動可能是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Photo from Google

研究中作者招募了200位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作為受試者,進行為期12週的實驗計畫,其中部分受試者於藥物治療之餘一起參與計畫,接受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協助,被鼓勵每日增加健走運動量;另一部份的受試者則被分配為控制組,則只接受針對憂鬱、疼痛和失眠等症狀的藥物治療方案。實驗結果發現,運動組別的平均疲勞指數(mean fatigue score)比控制組低了4分(總分100分),而身體功能(physical function)則高出6分。

研究者認為,雖然在平均疲勞指數僅僅只有4分之差,卻標示出了重要的影響,而且,有五分之一的運動組受試者表示,他們感覺身體狀況「更好」或者「好很多」。

Source: NHS healthline The Lancet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老師簡介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集專業醫學、日常健康生活、醫護業界關鍵資訊於一身的新平台。由本港各專科醫生及資深編輯團隊主理,搜羅每天最值得關注的醫學新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