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知識】體內的新骨頭? - 豆骨

By The Bone Room 存骨房 | 2019-07-15 | 醫藥健康

人體內的新骨頭?豆骨究竟在那裡?

小時候,我們常聽到有關人以前有尾巴的說法,並說是因為進化的關係我們「掉」了尾巴,變成了我們現在尾骨(coccyx)。甚至,我們的智慧齒(wisdom teeth or third molar)也是因為進化及飲食習慣改變的關係而「選擇性」地在我們大約29歲或以前漸漸出現在口腔內。人類這個物種的生活方式及環境的改變都協助我們身體慢慢作出調整。而英國的Imperial College London最近發現,一塊藏在我們膝蓋關節後面的小骨頭因為進化的關係而消失,卻有著回歸的趨勢!

圖片來源: wikipedia File:Fabella.jpg by Jmarchn>

這顆小骨塊名為fabella(豆骨),拉丁文義解作「小豆」。它是我們身體裡面一種名為籽骨(sesamoid)的骨塊。身體裡面的 籽骨出現在不同關節。它們收藏在不同的肌腱及肌肉裡面,協助肌肉力量的傳送。人體體內最大的那塊籽骨是俗稱「菠蘿蓋」亦即是膝蓋裡的髕骨(patella)。除此以外,手掌手指公(first metacarpal bone)及腳掌腳趾公(first metatarsal bone)的位置亦分別有兩顆籽骨。

圖片來源: pixabay 

英國這次的相關發現認為某些人的膝關節炎有可能與豆骨有關係。按照研究的Dr Michael Berthaume 參考過去150年,來自27個國家的醫學文獻發現在1918到2018年期間,現在找到豆骨的次數是以前的三倍—亦即與100年前的找到的機率相同。在1918年,豆骨在世界人口出現的機率是11%,而到2018年是39%。研究亦表示fabella的出現有機會與性別及哪個地區的族群有關。

豆骨的出現沒有人知道確實用途。它可能像其他籽骨一樣協助減低肌腱裡的摩擦力,又或是像膝蓋的髕骨一樣協助提升肌肉的力量,亦可以是沒有任何用途。在猴科(亦稱舊世界猴,Old World Monkeys)豆骨有著膝蓋髕骨的用途。擔當猩猩及人類祖先進化時,就消失了。研究中表示,有理由相信因為現在的營養較好,而令到人比較高及重,令到我們的小腿脛骨比較長同時肌肉亦比較大,因而需要這個「緩衝小幫手」。而的確,籽骨是會按著活動及周邊的壓力而生長,因此推斷營養較好為豆骨再次出現亦相對合理。

有豆骨的人,按照研究顯示患有膝關節炎的機率高出兩倍,卻暫時沒有任何證據表示豆骨是膝關節炎的「罪魁禍首」!研究中亦有指出,進行過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人可以因為豆骨的出現而令到手術後出現關節痛及不適。

話雖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英國大學的研究使用到上百年的數據。中間發現豆骨的機率減低有機會是因為任何醫療影像的畫質影響,甚至是診斷的人沒有留心。因此,豆骨是否真的是「重新出現」,還是只是我們一直忽略了它們的存在,這暫時都沒有定案。不過,豆骨的出現對醫生診治病人的膝蓋痛很有幫助,甚至對瞭解我們人類過去這一世紀的進化進程也很有用處。

參考資料:

Berthaume, M.A., Di Federico, E. and Bull, A.M. 2019, April 17. Fabella prevalence rate increases over 150 years, and rates of other sesamoid bones remain constant: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natomy (2019). Doi: 10.1111/joa.12994.

老師簡介

The Bone Room 存骨房

存骨房是儲存了研究用骨骸的資料室。此為任何跟骨頭、人類學、法證科及其亞洲文化的中英雙語平台。這專頁跟網誌都由李衍蒨(人類學碩士及法證/法醫人類學及法醫考古學碩士)主理。Nothing but bones. Bilingual social platform for skeleton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