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The Bone Room 存骨房 | 2019-03-10 | 社會科學
最近,香港有媒體報導有關化泥殯葬(Recomposition)這個處理終極「綠色」的屍體處理方法。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圖片來源: pixabay
化泥殯葬源自一個在農業界已經相對成熟的技術名為mortality composting(中譯:屍體堆肥),這個技術已經有以十年計的歷史。當中含有豐富氮(nitrogen)的動物死去,與協助堆肥而又含極高碳的物質埋在一起,由於是一個有氧作用(aerobic process)因而需要放在有氧氣的地方,再大大提高濕度,整個化泥過程就會自然發生。因此,在農業界來說,假設一頭牛死去,牠只要被埋在泥土下,上面蓋滿數尺厚的木屑(wood chip),放在室外,當風吹過時自然就會提供氧氣,當下雨時又會自然吸收大量水份。大約在九個月之後,動物的屍體連同所有以上的材料就會化成一堆養分極度豐富、極度肥沃的泥土。骨頭及牙齒最後也會化成泥土的一部分,只是需時長一點。
雖然在農業上使用相對成熟,但一直都沒有用到人的屍體上,一直到美國的Katrina Spade開始研究。Katrina在寫她建築系碩士論文時,開始了這個研究並延伸至「城市逝者計劃(Urban Death Project)」。
圖片來源: pixabay
在她研究後,發現以上這個技術是由於當有機物質死後,細菌會分泌酵素去分解動物裡物質例如:氨基酸(amino acids),而在微生物(microbes)的協助下,遺骸最後化成泥。換句話說,這個過程只要所有條件齊備並放在合適的環境下就會自然有化學作用產生。而最棒的是,這個化學過程是會產生熱能,大約會升溫到攝氏60度(或華氏140度),甚至更高。這自然產生的高溫除了能夠殺死屍體內殘留的病原體之外,更能在寒冷的冬天作為暖氣之用。更重要的事,透過這釋放的熱能,家屬彷彿能感受先人帶來的最後一份溫暖,一份心意。
Katrina自2012年就著手找不同有關的科學家做相關研究,特別是在2014年開始找了法醫人類學家的研究室,透過實驗希望可以了解更多有關人體遺骸化泥時的微細變化。2015年起,她更積極推廣一座『化泥殯葬』的建築,在合法的情況之下,開始為人提供這種真正綠色殯葬的儀式。美國有媒體指出,如果一切順利,美國西雅圖就會在2020年落成史上第一座提供化泥殯葬的場地。
Katrina自己稱這個「化泥」的過程猶如魔法(magic)。這個魔法對部分大眾來說不太可取,原因是在Katrina設計的這個「化泥殯葬」設施裡面,最終家屬是沒有辦法劃分清楚這堆泥是否只是源自自己家人。不過,Katrina覺得,既然是一個大自然的過程,『塵歸塵,土歸土』就不要太計較。畢竟,透過死亡,重新透過此肥沃泥土,創造生命,令到人的生命真正變得圓滿。
圖片來源: pixabay
化泥殯葬,未必適合每一個人。不過背後的理念及延續『生命』這個概念,絕對適合希望真正回歸大自然的您。
參考資料:
Einhorn, C. 2015, April 13. A Project to Turn Corpses Into Compost.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15/04/14/science/a-project-to-turn-corpses-into-compost.html
Ross, R. 2016, October 25. Inside the Machine That Will Turn Your Corpse Into Compost. WIRE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ired.com/2016/10/inside-machine-will-turn-corpse-compost/
TEDx OrcasIsland. Katrina Spade: When I die, recompose m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ed.com/talks/katrina_spade_when_i_die_recompose_me/transcript#t-765495
存骨房是儲存了研究用骨骸的資料室。此為任何跟骨頭、人類學、法證科及其亞洲文化的中英雙語平台。這專頁跟網誌都由李衍蒨(人類學碩士及法證/法醫人類學及法醫考古學碩士)主理。Nothing but bones. Bilingual social platform for skelet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