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港識多史 We Toast HK | 2019-01-03 | 香港本土
要數今期武林風雲人物,一定為徐曉冬——先是秒殺雷公太極宗師魏雷,繼而約戰渾元太極掌門馬保國。而徐曉冬的狂妄更是引起昆崙、峨眉、青城、崆峒、武當五大掌門的積極回應,廿一世紀決戰光明頂一觸即發。不過,還未等到世紀大戰的爆發,這位到處點火頭的「格鬥狂人」便被太極一招「借力打力」K.O.——開場前十分鐘被公安帶走,和氣收場。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比武從來都是一輸一贏,孰勝孰負絕不含糊。因此,為顧及敗者的面子,行家間的切磋比試,往往是閉門為之,像徐曉冬這樣曝光在公眾目光下的比試實為少數。但《龍珠》內的「天下第一武道會」亦並非僅流於幻想,早在半個世紀以前,港澳同樣有一場聲勢浩大的公開比武——1954年的「陳吳大戰」。
1954的陳吳大戰,吳公儀集中陳克夫個鼻的一刻。(圖片來源﹕澳門雜誌)
「陳吳大戰」兩位主角分別是澳門代表白鶴拳的陳克夫及香港的太極拳的吳公儀。這兩位師傅可都是來頭不小——陳克夫是澳門白鶴派第二代傳人,而吳公儀更是曾擔任黃埔軍校教官。事源吳公儀自詡「自北方走到南方,未逢敵手」,此番話語激起陳克夫不滿,故雙方在報章上演了一輪口水戰,不想火藥味漸濃,情況越演越烈,最後筆墨講不清,唯有用拳腳說話。
1954年的香港當時並不允許公開比武,故擂台賽選址澳門新花園酒店進行。往後徐曉冬先生想再擺擂台,可以借鑒借鑒。雖說是次拳賽因筆戰而起,但擺擂台實則還是以慈善為目的,最終亦成功為石硤尾大火籌得二十七萬的巨額款項,兩位師傅亦可謂功德圓滿。情操雖則高尚,但拳賽的賽果卻有點耐人尋味。
對罵分不出勝負,唯有擂台上決鬥。(圖片來源﹕香港工商日報, 1953-10-19)
比武分六回合,每局五分鐘。雖然定下許多諸如不準踢下陰、不準插眼、不準抬腿過膝等規定,唯拳腳無眼,兩位又是武林界名聲顯赫的大人物,故需簽下生死狀!尚未開場,便已讓觀眾對接下來擂台上的腥風血雨產生無限遐想。但誰也想不到,比賽會不過兩回合便草草結束。第一回合,雙方在擂台上遊走一輪便直接開打。雙方各中數拳,陳克夫更一勾拳險些將吳公儀打出擂台外,不過其臉上吃下的重拳貌似更嚴重,鼻中血流不止,故第一回合打不夠五分鐘便中止。而第二回合更是平和,由於開場不久雙方均犯規起飛腳,故經專業裁判團一輪商討後,得出了「不勝、不負、不和」的賽果。原來獎門人的「打和!super!」是從這裡抄的!
兩位師父表現都咁好,打和super好唔好啊?(圖片來源﹕香港工商日報, 1954-01-18)
兩位一代宗師的決鬥,就好比葉問大戰羅莽般受注目。(圖片來源﹕香港工商日報, 1954-01-18)
「入佢中路啦!唔係咁易嫁葉師父」
賽果如此曖昧,但卻沒什麼人關心,因為更多的人將注意力放在兩位師傅的拳腳上。雖則從當時旁述的分析中,我們得悉兩位師傅曾用過「穿雲掌」、「勾拳」、「推手」等招式,但坊間普遍覺得兩人的打鬥無異於街頭古惑仔,甚至還不如小朋友間的打鬧。
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卻仍有部分的武林中人認為兩位師傅拳腳間所蘊含的確實為所屬門派之套路。以雙手的擺位為例,吳陳兩位師傅均是自然地垂放在兩側,不如拳擊般踡縮胸前。民眾以此推敲出兩位所習僅為花拳繡腿,連比拼最基本的手勢亦不懂;但另一部分人仕則認為,雙手自然垂放是自信的表現,因為根本不擔心對方會擊中自己,同時亦讓對方難以捉摸自身的套路,更以拳王阿里的相同格鬥姿勢予以佐證。
筆者不懂功夫,不好妄下結論。如若兩位師傅果真真材實料,面對眾人的嘲諷仍舊能不惱不怒,確實有大將之風,普羅大眾亦欠兩位師傅一句道歉;不過若真如民眾所說,兩位師傅的拳腳功夫亦正如大眾所評價的一般,那筆者在這裡不得不佩服當年主持拳賽的旁述了。
打完交,兩位師傅都飲番杯和頭酒,氣量十足。(圖片來源﹕香港工商日報, 1954-01-25)
原文轉自:港識多史
「港識多史」希望以簡單有趣的方式介紹香港本土歷史、文化,為我們留下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