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前身是孤兒院?

By 港識多史 We Toast HK | 2019-02-27 | 香港本土

現時的香港似乎已經不再有「孤兒」的出現,但於上個世紀,走難至香港的人何其多,亦有不少孤兒出生、流浪於香港。他們不少已經長大成人,昔日在香港的「孤兒院」也已經消聲匿跡。

http://www.wetoasthk.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E9%A6%99%E6%B8%AF%E5%B7%B4%E8%89%B2%E5%B7%AE%E6%9C%83%E5%AD%A4%E5%85%92%E9%99%A2%E7%9A%84%E4%BD%8F%E9%99%A2%E5%85%92%E7%AB%A5-1.jpg

香港巴色差會孤兒院的住院兒童 (圖片來源﹕香港記憶)

在香港建立孤兒院的除了有慈善團體外,亦有教會、紳商。慈善團體如童軍設京士柏孤兒院。教會則有香港巴色差會孤兒院、曰字樓孤子院、聖保祿孤 兒院。由紳商籌組的孤兒院以香港孤兒教養院最受關注,因其於籌組期間多次登報多加宣傳,說明其草案及進展。孤兒院的建立主要是於戰前,但戰後因流離失所的難民之多,亦增設了不少孤兒院,如竹林禪院於此時開辦孤兒院。香港的孤兒院可以說遍佈港九新界,沙田、灣仔、銅鑼灣、粉嶺、大埔、九龍城等,比比皆是。

http://www.wetoasthk.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E5%B7%B4%E9%99%B5%E5%B7%AE%E6%9C%83%E5%AD%A4%E5%85%92%E9%99%A2-1.jpg

巴色差會孤兒院 (圖片來源﹕香港記憶)

這些孤兒院除了提供孤兒溫飽外,亦教導其知識。他們會聘任教員或鄰設學校。而教會所設的孤兒院大多是學校之附屬,紳商所辦的孤兒院則更重工藝學習。如香港孤兒教養院則明訂十四歲後孤兒可選習農業或工業。雖說如此,維多利亞女孤兒院於搬遷時亦因希望女孤兒得農業知識,選擇落地大埔與農化孤兒院合併。

雖然今日孤兒院已經改成為兒童之家、托兒所,負責的亦不只是失去父母的孤兒。有趣的是,這些與孤兒院共生的學校大多成為今日名校。維多利亞女孤兒院相關的九龍維多利亞女校,於孤兒院搬遷後與飛利女子學校合併,變成今日的協恩中學。拔萃男、女書院前身是曰字樓孤子院,聖保祿小學前身是名為「加爾瓦略山會院」的孤兒院。

老師簡介

港識多史 We Toast HK

「港識多史」希望以簡單有趣的方式介紹香港本土歷史、文化,為我們留下記憶。

分享